放大圖片
■仁愛堂在環保園營運的廢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出售再造塑料收入只及營運成本一半,虧損逾500萬元。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敬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政府資助仁愛堂在環保園營運的廢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原訂每天回收20公噸廢塑膠,但營運近兩年,每天回收量只有約5公噸;出售再造塑料收入只及營運成本一半,虧損逾500萬元。仁愛堂表示,將會把廢塑膠再造產品出售「增值」,並指沒有政策配合,塑膠回收根本難以自負盈虧。
營運近兩年 回收量欠佳
環境保護署前年3月撥款約2,500萬元,在屯門環保園經營廢塑膠資源再生中心。當中1,500萬元用作興建廠房及添置設備;其餘1,000萬元則資助仁愛堂3年內營運,撥出金額與回收量掛u。不過,仁愛堂營運將近兩年,每天回收量只有5公噸,未如原訂的20公噸,主要是因為遇上實際運作困難,須多方面調整安排。
仁愛堂企業營運及發展科總監黃樂珺表示,營運過程中,發現較預期出現不少困難。營運初期向回收商收購的廢塑膠物料參差,其後已改變策略,重點擴大回收網絡,但又要適當調配貨車行走路線,減少燃油成本消耗。她又稱,廠房夏天時氣溫高達50℃,須另行斥資購買流動空調;最近更被保險公司調高保費4倍。
稱政策要緊 倡政府協助
現時回收再造塑膠的營運成本,每公噸高達6,000元,但售出的再造塑料收入只及營運成本一半。黃樂珺表示,現正研究把產品增值,把再造塑料製成鉛子筆等文具,幫補收入。不過,她認為,政府政策最重要。她稱,若政府推出產品責任制及垃圾收費,將可鼓勵市民分類回收,提高塑膠回收量,有望可自負盈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