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津小議會代表要求兩大書商會跟進教材發票問題,避免令欠款誤會再增加。右三為冼儉偉。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教材教科書「分拆定價」後,學校須自購教材。不過,早前本港兩大教科書商會指,只有極少數學校繳費,暗示學界拖數情況普遍。津小議會就此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近5成半學校,未有即時付錢購買教材。校方解釋原因包括:遲遲未收到發票或未收齊教材而無法付款。此外,不少學校反映,書商曾向校方保證,可待教育局撥出購買教材款項始需付款。議會認為,書商拖數指控與事實不符,有損學界聲譽,要求書商盡快澄清事件,並跟進相關交易程序。
向424學校發問卷調查
香港教育出版商會與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月前與傳媒茶敘時,指現時分拆教材後,只有1成學校已繳付購買教材費用。事件經傳媒報道後,津小議會認為,有關說法令外界以為學校有「用者不付」、「拖數」之嫌。因此,議會近月向424間會員學校發問卷,以了解學校拖欠教材費情況。
未收到發票 故無法付費
結果顯示,167間學校中,只有69間學校採用分拆教材,當中38間學校未付款。至於未付款原因,17間學校指,未收到書商發票,故無法繳付費用。另外,21間學校收到發票,但未收齊教材,理應毋須即時繳款。
至於收到發票又未付款的學校,則有5間。津小議會主席冼儉偉表示,4間學校反映,有書商曾向校方表示,可待教育局撥款支付教材費後,校方才支付有關費用,並估計書商因此「理所當然」地未有向學校開出發票,結果產生誤會。
冼儉偉認為,個別書商一方面向學校口頭表示,可待教育局撥出相關撥款後始繳付費用;另一方面卻向傳媒指學校「拖數」,做法令人費解。他指,學校可運用教育局「營辦開支整筆津貼」作購買教材之用,強調「學校根本不會無力支付」。津小議會認為,書商說法與調查結果不符,有損學界聲譽,昨日就調查結果,與兩大教科書商會代表會面,要求對方澄清事件,並跟進發票問題,包括盡快向學校開出發票,以及把發票分拆為兩學期,讓學校可依期付費。
書商解釋指無意「追數」
有出席會面的書商代表、牛津大學出版社副區域董事總經理麥嘉隆表示,兩大商會在會上已向津小議會清楚反映業界立場,強調當時提出分拆教材情況,目的為提醒當局要成立有關撥款機制,並無「追數」之意。他指,其出版社有向學校表示,可待教育局撥款才付費,做法是業界相信當局會批出撥款。引發誤會,是雙方理解角度有異。因此,兩大商會稍後會向傳媒發出書面通知,以解釋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