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圖)余卓文表示,研究最困難的是需摸索超聲波新技術,像「摸石過河」。(下圖)黃家星表示,運用「雙抗」治療法,便能減低「微栓子」數目,控制病情。資料圖片
——涵蓋數學醫學工程學 港校內地合作奪7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思諾)國家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早前就「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作網上公示,香港再次取得佳績,共8個香港院校學者主理的項目獲頒獎項。香港中文大學獲3項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獨攬港校全部4個一等獎,成為「大贏家」;獲獎項目涵蓋:數學、醫學及工程學多個領域。此外,由內地高校牽頭、港校學者有份參與的項目,同時獲得7個獎項。中大表示,對科研人員成就卓越、獲國家肯定,感到非常鼓舞,並將繼續在科研上努力,向外界提供優良技術轉移。
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經過委員會審核、國家教育部領導批准,共4個組別:「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及「專利授獎」。根據獎項公示,中大囊括3項自然科學一等獎,包括該校數學系講座教授陳漢夫「解Toeplitz(矩陣)系統的迭代法及其應用」、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主導的「顱內大血管病變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診斷、發病機制、影像學和治療」、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王鈞帶領的「神經動力學優化模型及應用」等項目。
余卓文超聲心動圖獲獎
由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余卓文負責的「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心力衰竭預防、診斷、治療、預後中的創新應用」,則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陳家亮潰瘍防治法獲獎
另外,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負責的「消化性潰瘍出血防治的療法創新和技術改革」,獲科技進步二等獎。而城市大學、理工大學及科技大學學者,也各有1個負責項目取得自然科學二等獎。
對是次獲頒一等獎,余卓文指,感到榮幸及欣喜。他表示,團隊6名心臟科醫生,10年前已開始研究以超聲波用於檢查心臟的技術,最終成功發明利用超聲波測量心臟的功能。透過心臟檢查技術,余卓文2004年發明用來評價心臟收縮不同步數據的「余指標」(以「余卓文」命名)。余卓文團隊一直致力研發新超聲波技術,希望能廣泛應用在不同心臟疾病,如高血壓等。
黃家星新法治中風獲獎
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黃家星介紹指,10多年前研究團隊已開始尋找「中國人中風高危」原因。他表示,研究顯示,中國人腦血管較窄,而且容易硬化,導致管內有細小血塊脫落,稱為「微栓子」,較易閉塞,引致中風。黃家星指,研究已經做了10多年,治療方面已見眉目:如運用「雙抗」治療法,病人服用2種抗血小板藥物,減低「微栓子」數目,以控制病情。
此外,多所院校,包括:中大、港大、科大、浸大、城大及理大學者,參與由內地院校牽頭的項目,亦於是次「優秀成果獎」獲得7個獎項,包括2個自然科學一等獎、3個科技進步一等獎及2個自然科學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