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慈禧太后。 網上圖片
近日,一本另類新書在港台兩地備受熱議,這是一本與慈禧太后秘密情史有關、由晚清寓居北京的英國巴恪思爵士所寫的《太后與我》。最近《太后與我》更已經引進大陸出版。該書是一本自傳體回憶錄,以作者的宮廷奇特見聞為主軸,揭露諸親王與軍機大臣、後妃之間種種情愛,以及作者與慈禧之間維繫多年的情史。
慈禧擁有英倫情人,這是真實的嗎?令人震撼的情節是不是英國巴恪思爵士在瞎掰?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專訪清史專家及譯者。
英倫貴族 精通多國語言
《太后與我》是埃蒙德.巴恪思男爵於1944年辭世前寫成的一部手稿,寫一個29歲的英俊異國青年,與一位67歲大權傾國的太后相愛。大陸著名作家閻連科翻閱該書後,連呼「奇書!奇書!」但也有人指責其「有計劃、有步驟地偽造證據,欺世盜名」,完全傷風敗俗。
該書譯者王笑歌介紹,埃蒙德.巴恪思,1873年生於英國約克郡列治文市,祖上是曾經顯赫的奎克家族。巴恪思是長子,承襲男爵爵位,就讀牛津大學。1898年巴恪思來到北京,他是個語言天才,除母語英語外,精通日文、拉丁文、俄文、漢語、滿語和蒙語等多種語言,很快成為《泰晤士報》以及英國外交部的翻譯。1903年,清政府擢升他為京師大學堂(後為北京大學)法律和文學教授。一年後成為英國外務處專員。
隱居北京 融入在地習俗
巴恪思的朋友描述他性格古怪,風度迷人,大凡見過他的人,都說他健談風趣。但他卻又是隱士。他在北京生活了45年,遠離使館區保護,穿衣打扮和生活習慣完全中式,抗拒與洋人打交道,竭力避免與西方人接觸。
1944年1月,71歲的巴恪思於北京病逝。臨終前一年,在好友瑞士人賀普利醫生資助下,巴恪思以回憶錄形式寫就在歐洲的年輕時代的《往日已逝》和晚清寓居中國經歷的《太后與我》。但因戰爭等因素,加之內容極富爭議性,使得書稿遲遲難以出版,賀普利將手稿複印多份,分轉倫敦英國博物館、巴黎國立圖書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城的哈佛學院圖書館。他在1973年逝世,友人將手稿留給巴恪思生前喜愛的牛津大學博德萊安圖書館。
2007年,北京電視台的《科教觀察》節目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向斯首次披露慈禧有過持續6年的跨國戀。
正是北京電視台的這則報道,將眾人的視線集中到埃蒙德.巴恪思這個人身上。(三之一) ■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