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促經濟由政策刺激轉向自主增長
全球經濟步入深度調整期,中國的政策動向牽動世界神經。全國兩會前夕,中央重申今年經濟工作的「十八字」方針,將「調結構」列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關鍵著力點。面臨短期需求回調和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疊加,如何挖掘投資、消費及外貿「三駕馬車」的潛力,形成有機協調增長的新格局;如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協調發展,勢將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焦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細看「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這十八字方針可發現,該方針是從三層面、各六字涵蓋出中國短、中、長期的重點關注及對策。與穩控增速、物價的短期目標不同,推進結構調整,重在從中長期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
投資消費出口 或現「兩降一升」
他表示,當前國內結構調整和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的外在形勢下,中國應對通脹問題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包容度與控制力度。「也就是說,不能僅僅為實現當前的CPI和GDP目標而影響到結構調整,三者之間不可偏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投資、消費及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4.2%、51.6%及-5.8%。專家表示,國際經濟環境帶來外需增幅下降、貿易摩擦增加的同時,也帶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從國內看,經濟增長放緩和物價上行的壓力並存,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對增長的約束也在增強。專家表示,今年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有可能出現「兩降一升」的新格局,對GDP增長的貢獻或將此消彼長。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外需增長乏力預示出口對GDP增長貢獻下降,初步判斷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至10%,並不排除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出現負數的可能性。他表示,OECD國家經濟景氣度的領先指標與中國出口增速存在高度相關性,該指標近期連續走低,顯示短期內中國出口增長面臨失速的風險。而去槓桿化將減弱投資增長的內在動能,今年投資增速將趨於放緩。
完善需求結構 增長更具強度
彭文生表示,中國投資主要由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製造業及其他投資共四部分構成。去年,四類投資在投資總量中分別為22%,25%,34%和19%。其中,基建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其增速取決於政策;其餘三部分投資主體主要是企業,在既有的宏觀政策條件下,更多受到市場環境和經濟運行周期的影響。他預計今年總體房屋新開工面積可能出現負增長;隨著去年以來貨幣條件的緊縮,出口、房地產領域的冷卻對製造業投資的負面影響終將體現出來。
彭文生認為,製造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是可能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性因素之一。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製造業的投資增長,但料難以抵銷出口和房地產放緩對製造業投資的影響。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認為,今年經濟增速如果放慢並不一定是壞事,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的關係將更為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將更大。「速度放慢不要緊,需求結構得到調整,增長具有更大包容性,增長結果更公平地被全體公民分享。這正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