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民眾利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楊廣畫像。 網上圖片

李恩柱

 封建社會的不少皇帝,在後人眼裡是可以歸諸明君之列的,譬如唐太宗。稱那些封建帝王為明君,統一天下、擴展疆土、發展經濟、安定邊陲,可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隋煬帝有時也被後人視為明君,這些因素是起了作用的。不過,楊廣明君的地位並不穩固,很不容易洗掉暴君的色彩。

 公允一點說,隋煬帝也有歷史功績,緣何一旦「明君」二字加之於身,後人便有些不自在?其一,與楊廣是亡國之君有關。我們特別重視「晚節」二字,倘若一位君主由無道入有道,那叫迷途知返,改邪歸正。如果正好相反,耀眼的光環會逐漸失色,原有的黑暗之處會越來越黑,最終達到不可救藥的程度。假如楊廣是一位明君,怎麼會國亡家敗?這與人們熟悉的邏輯不合。顯然不是好東西;其二,隋朝的歷史是唐朝人寫的,比如《隋書》,雖然王劭在隋文帝時已經撰成八十卷,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及貞觀三年曾加以編修。後人看到的歷史,都是當時統治者塗抹後的歷史;其三,楊廣確實輕視底層的利益。

 營建東都的工程還未完成,開鑿大運河的工程便開始了,徵調的民工達到數百萬,男丁不夠就徵發婦女充役。老百姓被迫放棄田間生產,背井離鄉、拋家棄子,奔赴到工地上。各級官吏為了迎合上層領導,也為了自己的政績,往往不顧民工死活,迫使他們長時間、高強度工作,許多民工病飢而死。民工的死亡率之高,史書有一些記載。《資治通鑒.隋紀四》云:「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十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隋書.食貨志》載「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雖然史書隱含著後來帝王的政治觀點,記載的未必都是實情,但楊廣置底層草民生死於不顧的態度於此可見。

 我們盡可以指斥後來者別有用心,居心叵測,對楊廣造謠污衊,問題的關鍵是他確實漠視老百姓的生命了,即使說一籮筐辯解之語,也難以改變這個事實。李世民曾拿隋煬帝做過好幾回例子,有一次他對侍臣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這句話涉及到君主之欲和百姓安樂問題,這正是隋煬帝一輩子也沒有認真思考的事,楊廣的軟肋也在這個區域,李世民的形象遠遠高出楊廣,多是因為百姓利益這個話題。

 剛愎自用的楊廣,與其他統治者相比,要求實一點。他臨死的時候,詢問叛將曰:「我何罪落到這個地步?」善於辭令的馬文舉答道:「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怎能說無罪呢?」簡單概括馬文舉的意思,就是皇帝你為了自己享樂,勞役不休,巡遊不斷,淫亂不止,拒諫飾非,絲毫不管底層人死活。隋煬帝說:「我確實有負天下百姓。至於你們這些人,榮祿兼及,怎會幹出這種事來?」

 聰明的楊廣始終沒有明白,在和平環境下,一些人投靠他、奉承他,是為高官厚祿;可一旦風雲激盪,他這個皇帝連皇位都保不住,哪還有榮祿給別人?何況動盪歲月,武力決定一切,中國改朝換代,皇位易主,正是依靠這樣的日子,誰還顧得上忠君?殺掉楊廣,不僅是誅無道,愛百姓,更是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於人於己,有利無害。討伐楊廣的李密,讓祖君彥寫了征討隋煬帝的檄文,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惡。檄文多處提及楊廣窮奢極欲,和老百姓的貧窮,其中第五罪集中講了這種思想。檄文認為,政府應該輕徭薄賦,不奪農時,藏富於人,無藏於府。而朝廷卻科稅繁猥,結果「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檄文麼,總有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之處,可倘因為是檄文便無中生有胡說八道,文章便沒有了說服力,效果便會大打折扣。陳琳為袁紹起草的討伐曹操的檄文,駱賓王為徐敬業所寫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言辭不僅激烈,而且充滿人身攻擊,卻有真實的因子在裡面,很有力量。馬文舉的回答和祖君彥所寫的檄文,亦可作如是觀。雖不全面,詈罵楊廣坑害老百姓也算不得造謠中傷。

 對高層的評價,從時間上說往往有兩種:一是當時的社會評價,另一個是後來的歷史評價。楊廣一生雖然只有50歲,但他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做出過重要貢獻。簡單而言,修鑿大運河,改革官制,重訂律令,改革賦役,開拓西域,創立科舉制,重視學校教育,繁榮文化。這些內容,無才之人,目光短淺之輩是無論如何規制不了的。因此,宋人陳昂對大運何在經濟上的積極作用,大有感慨,他的《隋河論》說,「渭浚治之病民,遊觀之傷財,乃天之所以亡隋,然使隋不興役財,以害其民,則又安有今日之利」。陳昂看到了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現象:歷史上的許多設施,在當時是勞民傷財的,塗滿了勞動者的鮮血,其後則利於千百載之下,可謂「禍在當代,功在千秋」;許多豐功偉績,後人嘖嘖稱羨,實際上凝聚著底層的血汗乃至生命。唐人皮日休稱隋煬帝的大運河「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誠然。

 明君、暴君、昏君,是一種通俗的民間評價,缺乏全面而科學的因子,也很少由理性來導引,但卻是底層民眾真情實感的流露,是民間情緒的一種反應。白雲飄過以後,大地空餘歷史遺跡,那時人員已經變更,一切得以理性思考,全面、科學、理智的歷史評價便悄然登場了。我們可以抱怨當時人的評價粗糙,充滿了感性,成了後代統治者矮化前代的工具,也可以歡呼歷史評價的公允,但我們沒法以一種評價取代另一種評價,也不需要嘲笑另一種評價。被隋煬帝驅使的老百姓看慣的是同伴的死、自己的血和淚,永遠也不會想東都、大運河有什麼政治經濟作用,更不會猜度多年後它們的偉大意義。百姓利益,是兩種評價的交叉點,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缺少了這個點,所有觀點都會變得蒼白。

相關新聞
目擊藝術與生活摩擦的瞬間——《船的創作誌》 (圖)
N城記:北京/上海:老書蟲裡的文學節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2012.02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25/02-02/03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 《紐約客》 5/03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 《衛報》03/03 (圖)
歷史與空間:民眾利益 (圖)
豆棚閒話:閒來逛逛琉璃廠
古今講台:說鳳陽,道鳳陽
生活點滴:手指上的紅寶石
來鴻:榆 錢 (圖)
百家廊:台灣觀選戰 (圖)
翠袖 乾坤:王菲走音 遭質疑應否復出?
天言知玄:因放不下談放下
琴台客聚:串起香港歷史的珠子
生活語絲:林書豪現象
隨想國:看報.剪報
路地觀察:戀戀電影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