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忽然想起《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鳳陽這個地方,現在不知怎樣了?應該有很好的改變了吧,很想知道,想知道。
鳳陽花鼓,歷史頗早,花鼓歌詞中有「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句子,朱皇帝是朱元璋,明朝。明朝初年有連年的饑饉,史書的明初諸帝本紀中都有記載。往時天災、歉收,總有饑饉。朱元璋作為皇帝,不知當時他好好照顧百姓沒有?不過每逢荒年,荒饉的地方百姓總不免出外討食,討食時打花鼓,唱歌詞,鳳陽花鼓可能在那時就早已形成地方上的一種不幸的傳統了。每到荒年,就出外去打花鼓討食、求生。
我的家鄉(潮汕),時常有鳳陽人來討食。口語上有時說「鳳陽」就指從鳳陽出來乞討的人。鳳陽不在廣東省,但可能那裡走過潮汕來路途方便,小時記得常有「鳳陽」來。
鳳陽既然本來是好地方,我真希望這地方現在建設得很好了,不用再背著花鼓出來「走四方」了。很想知道如今建設的情形,不過一時倒不知從哪裡去了解。如果有一本書講鳳陽的歷史與近況,我會趕快去買來讀。
花鼓戲,本來出自崑劇中的雜齣,說起來源頭該是頗久遠的了。但是由此反過來想,是不是鳳陽地方百姓出去「走四方」時,早就是帶著花鼓出去的。走到一處,停下來,敲打花鼓、唱歌,然後托敭請觀眾資助,這差不多是必然的方式。現在說起這種走四方乞討求生的情形,恐怕年輕一代都完全不知道了。我小時在鄉間,倒是常常聽到說:有鳳陽來了,有鳳陽來了。不過現在我記不起這些活動的具體情景,一方面那時小,一方面,那時說有鳳陽來了,大人們總不會主動鼓勵我們出去看的。一來大人們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安分在家裡好,二來我們也覺得,回頭表演的空間,表演者托敭的時候,我們是拿不出錢的,不好意思。其實那些表演往往是有很高技巧的,有時不知怎地忽然就種出一個大西瓜來。這些技藝最好不致失傳,可以組織在舞台上演出的。
舊時代,遇上生活困難的歲月,老百姓不得不走四方乞討求生,這種日子應該永遠不再有了。
我此刻很努力想回憶起當時鳳陽花鼓演出的情況,但是想不起,一來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記憶力沒有保持得好,二來,那時我們也不敢老是去圍觀。因為那時我們也沒有錢,不是捨不得,實在是自己身上也沒有幾個銅錢。(那時日常用的零錢,是中間有個方孔的銅錢。這種銅錢,若果你手頭還有,可以好好保存,這是古董了)。
奇怪的是「說鳳陽,道鳳陽」那首歌曲,現在還是流傳下來。歌曲本身好聽,也許是原因之一。另外,可能由此推想,鳳陽歌的歷史很長了,差不多成為過往生活傳統的一個小部分了。
生活狀態在不斷隨時代進展而變動,現在回憶起以前這種荒年流離失所的情況,有時覺得非常悲傷。「路有餓殍」,這種情形應該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了,但以往的歷史常有這樣的記載。在我的童年回憶中,也有這樣的生活畫面,往往見路邊有人臥在那裡,原來已經就是餓死了的。現在,讓這一切永成過去。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讓今天明天的鳳陽更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