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香港仔隧道實驗室內的實驗探測器。 港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智鵬)由於「中微子」主要從核反應產生,匯集核反應堆的核電廠,便成為「中微子」實驗不可多得的「寶庫」。「中微子」振盪實驗香港統籌學者朱明中解釋指,是次實驗選址大亞灣,與其周邊地理環境及核電廠能量強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電廠旁邊有300多米高山坡,實驗室設於深入共3公里長隧道中。隧道上方石頭能阻隔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造成的干擾,「而嶺澳及大亞灣總共有6個核反應堆運作,能量強度屬全世界首5名。核反應愈大,釋放的中微子愈多,收集數據更精確」。
今次項目始自2004年,來自香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陸錦標,發現大亞灣為「中微子」「研究勝地」,於是與中科院聯繫並提出方案,其後成功開展中美歷來最大規模的基礎研究合作,獲多個地區學者參與。
有關方面2007年起動工,於核電廠旁的山坡挖掘深入近3公里的隧道,並於當中建設2個近端實驗廳(即較接近核反應堆)及1個遠端(離核反應堆較遠)實驗廳,共設8個各高5米、直徑5米、重110噸、裝滿特製液體的「中微子」探測器,其中6個已裝置並開始讀數。
近端探測器會測量有多少從核電廠反應堆產生的電子類反「中微子」通過,然後再透過約2公里遠的遠端探測器所獲資料,可望分析出θ13數值。
研資局撥1,710萬助研究
至於參與研究的香港團隊,包括港大及中大10多名研究生。香港研資局協作研究金,先後兩輪撥款1,710萬元,讓香港團隊參與設計及建造探測器中的礦物油監察系統及氮氣封閉系統,以及實驗場全天候氡氣監察系統,亦有份參與收集數據及分析工作。
香港仔隧道 做輔助實驗
另港大、中大、加州柏克萊、台灣大學、台灣交通大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利用香港仔隧道環境,於隧道管道間實驗室進行一個有關大亞灣「中微子」輔助實驗,探討穿透力極強的高能量宇宙射線如何與其他物質產生反應。多名港大、中大物理系本科生均有機會參與有關實驗。
由於香港仔隧道實驗室和大亞灣實驗廳環境相似,上面山坡同樣有300多米高石頭阻隔宇宙射線,從中收集的數據有助成為大亞灣實驗重要對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