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孔乙己本是魯迅筆下一個可笑又可悲的虛構人物,但這個「有笑又有淚」的人物,如今真真實實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叫王小林,一個曾經的天之驕子,湖北十堰鄖縣楊溪鋪鎮劉灣村第一個大學生,他14年來一個人孤零零「宅」在家中,近日被發現活活餓死。村裡人、老師以及親人們紛紛表示惋惜。
不少人探討王小林的死因,最有代表性的是說死於懶惰,咎由自取,或者說這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不能責怪社會與環境。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恐失之片面。其實,王小林曾經很勤奮地讀書,至少他曾經勤奮過,算不得一個徹頭徹尾的懶人。而且,近來大學生甚至包括碩士博士,混得灰頭土臉的事並不鮮見,甚至有一些人莫名其妙跳樓,從中可見,這個群體命運相當值得關注。
偷菜為生14年本應獲挽救
如今一部分大學生的悲劇性命運,讓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王小林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大學生,一度是「金榜高中」百裡挑一,前途無量的天之驕子,畢業後還由國家分配進了中專教書。但他辭職回家之後窮困潦倒,親朋無靠,僅靠偷摘鄰居家菜地裡的蔬菜艱難度過了14年。這與那個穿著一件破舊的長衫,牢牢繫著「之乎者也」的繩索,說著「君子固窮」,與人辯論茴字的幾種寫法,在咸亨酒館那短衫幫的快活笑聲中,孤獨地數著幾文大錢的窮酸文人有幾分相似。王小林沒有領取低保,甚至沒有去乞討以度餘生,這與偷書不算偷,卻不像乞丐一樣去乞討的孔乙己,似有幾分相似。
在文明社會,憑白就餓死了人,社會總有責任。記得羅素說過,美好的生活是一種由愛激勵和由知識指導的生活。換句話說,一個人活下去的能力與勇氣,來自於知識指導與愛的激勵兩個方面。孔乙己與王小林的人生也許不缺少知識的指導,但卻得不到社會愛的激勵。當人們僅僅只是將一個大大的「懶」字往他們身上貼標籤,甚至嘲笑之時,他們很容易自暴自棄。王小林偷菜14年,也許正是他絕望的14年—這14年本來給予了社會關注與挽救他命運足夠的時間,但他最終還是悲慘地餓死了。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豐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