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信用卡使用風險在內地引發廣泛關注。圖為百貨公司收銀處,消費者以銀聯信用卡簽賬。
在內地目前的信用環境下,信用卡設置密碼還是不設置密碼簽名消費,還真是個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公平誠信的用卡環境中,不設置密碼是安全的。但目前,內地信用卡盜刷時有發生。同時,內地法律也過於保護商業銀行。在這種情況下,持卡人保護好信用卡和個人信息才是上策。
法律環境偏袒銀行
內地資深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崢表示,不設密碼更安全是有前提的,收銀人員要嚴格核對簽名守好第一關,而盜刷真的發生後銀行要保證持卡人權益。但這兩點目前內地都做不到,一般盜刷發生後銀行都先入賬由持卡人承擔損失,破案後才能返還,而國外這部分損失是由保險公司先行賠付。除了相關機構的服務意識不夠外,國家的保護也不夠,美國信用卡產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有10多個法律的保護,因此他們可以承諾如遇到盜刷,持卡人一般只承擔50美元損失,其他部分由銀行或是商戶承擔。而內地目前的相關保護措施,僅有一部1996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與當前的信用卡市場不相適應。
信用市場亟待完善
也有專家指出,儘管內地銀行推出「失卡保障」,但享受「失卡保障」是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的,而且不一定能夠全額賠付。按規定,持卡者需在被盜刷後的24小時或48小時內向銀行報失,若沒有在限期內進行信用卡報失,則報失之前產生的損失銀行不負責任。此外,持卡人在限期內進行報失、報案,又有證據證明消費簽名做假才可獲賠償。
董崢稱,從2002年起,內地信用卡市場爆發式發展,眾多持卡人都只是通過業餘速成的方式學到一些使用信用卡的方法。然而,用卡過程中產生的眾多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持卡人。由於內地信用體系才剛剛建立起來,不少持卡人還未完全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而這也是信用卡違約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此外,有些持卡人對信用卡本身也缺乏了解,甚至造成經濟損失,成為信用卡產業發展中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