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73歲老藝人任夢倉每年靠剪紙的收入也只有兩三千元。圖為他展示的最大剪紙一張僅賣幾十元。
不過,汝南麥草畫的成功只是一例個案,更多類似可進行商業開發的傳統手工藝面臨的困境不容樂觀。規模小而分散、缺乏人才和創新、無組織和銷路、思維觀念落後等都成了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產業之間一道道鴻溝。
老藝人 年入僅三千元
豫西兩千多人的南溝村裡會剪紙的有五六百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藝人,被中國民協剪紙分會評為「中國剪紙之鄉」,不過這個榮譽並沒有給當地人帶來多少實惠。民間藝人都還是單打獨鬥,自己製作、自己經營,全村剪紙基本停留在原始、分散的家庭作坊狀態,缺乏暢通的市場渠道,只能依靠外來的客戶到村裡來上門選取。當地最有名的73歲老藝人任夢倉每年靠剪紙的收入也只有兩三千元,還不夠看病的費用。
當地政府為了將藝人統一起來進行創作,專門花費20萬元建造了剪紙文化市場,但並沒有將藝人們吸引到這裡,他們還是喜歡在家自己製作。由當地政府推動成立的剪紙協會主要是組織藝人外出參加各種官方活動,協會組織者對經營之道也是一頭霧水。
無裝裱 作品身價奇低
啟動資金的缺乏嚴重制約著剪紙技藝的產業化進程。稍加裝裱就可以使一幅作品價值翻數倍,但農民為了降低風險,一般不願意在包裝和推銷上投入更多,因此產品雖然精美,但市場層次卻很低。比如任夢倉在自家窯洞裡開設的簡陋展覽館中,最大的一副約1米見方的剪紙作品因為沒有裝裱,要價只有80元,而在當地的展覽館中,同樣大小的作品價值可以達到三四百元。
目前,南溝村的剪紙藝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更多的還是選擇到城市裡去打工生活。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村社區的萎縮,人們完全有理由擔心若干年之後,這種技藝將被逐漸分散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