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死守傳承,缺乏創新,朱仙鎮木版年畫營銷失敗。圖為藝人正在製作朱仙鎮木版年畫。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商業化包裝大都處於很低的水平,相關的企業以家庭作坊為主,從業人員對古老技藝的繼承水平本來就有限,更缺乏專業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員,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概念有很大的差距,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更是難上加難,使其古老的形式與今人的喜好相差甚遠,一步步走向死亡在所難免。
缺乏創新 叫好不叫賣
以赫赫有名的「中國年畫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例,由於死守傳承下來的印製題材,缺乏內容創新,朱仙鎮木版年畫在眾多專家學者眼中都是因缺乏創造力而導致營銷失敗的典型案例。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戴松成曾經投資上百萬元開發朱仙鎮木版年畫,還專門在北京搞了一個生產加工基地,後來以失敗告終。他認為失敗的原因除了缺乏政府層面的支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承人缺乏創新,「他們就守著老一套,現在城裡人誰還有雙扇門,現在都是防盜門,但他們用門神起家,還是搞雙扇門,銷路在哪裡?」他曾經建議朱仙鎮將中國開國將軍、黃河治黃歷史人物等現實人像用木版年畫表現出來,但是都沒有得到回應。
朱仙鎮木版年畫目前正面臨地位與價格的雙重「塌陷」。在開封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大年畫」中,一張江蘇桃花塢的普通年畫賣到300多元,一幅天津楊柳青的普通長卷賣到好幾千元,只有朱仙鎮木版年畫會出現幾元錢這樣的價格,叫好不叫賣,銷量萎靡。
由於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背景都在偏遠農村,對現代商品社會中的市場需求幾乎沒有任何認識,走不出傳統的約束成了很多非遺項目難以擴展市場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