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止不住步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商鞅 。 網上圖片

文:李恩柱

 丞相原來是極有權的。遠古不必說了,那時的官職有丞相之實,而無其名。一般說,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丞相之名。戰國時期是個亂世,周王室已經衰微,諸侯國做大,今日你滅他,明日他吞你。這種形勢下,各國不僅重用本土的才俊,而且想方設法招徠外國的秀彥。衛國人商鞅,在魏國丞相公叔座(也有人稱之為公叔痤)的手下當侍從官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國君魏惠王卻沒有重用這個外國的年輕人,商鞅就跑到秦國去了。《史記》曰,秦孝公六年「乃拜鞅為左庶長」,推行新法。

 這裡的「左庶長」,不是秦二十等軍功爵之中的那個第十級爵位。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有四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以由非宗族大臣擔任,其餘全部是宗族專職。鄭良樹先生評述商鞅時說:「秦孝公委任商鞅為左庶長,成為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最高行政長官,領導秦國全國的改革運動。」可見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史記》曰「商君相秦十年」,不寫年代,易啟猜測。

 商鞅頗受秦孝公禮遇,多次授予爵位,其原因,主要還是商鞅的治國理念打動了孝公。「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道理,不僅孝公稱善,幾千年後也讓人讚頌不止;「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警世之言,不僅有益於當時的秦國人,後世可能更加欽佩商鞅之遠見。據《戰國策》說,秦孝公一度想把王位「禪讓」給商鞅,商鞅「辭不受」。當然,商鞅的「法」只是「治民」、「愚民」的工具,與民主社會的法治之「法」並不相同,但他能看到「法」的命運首先在於高層,無論如何也算深刻。

 先秦時期,君主對幫助他治國的丞相很尊重,不僅僅一個商鞅受如此禮遇,其餘國家的君主對支持他們改革的丞相都很好。然而,我們能不能說古代中國的君和相曾經完美合作,假如堅持下去,會創制比較完美的制度?這麼說恐怕輕率了點。第一,歷史不能假設,頂多給後人一點教訓,但教訓有相反的兩個方面。換句話說,歷史不僅可以從好的方面為後來人提供教訓,也從另一面向後來的高層傳授「牧民」的經驗。因此,「如果」、「假如」之類的詞,意義不是很大;第二,檢驗一種制度是否完美,不能只用一兩天的時間。有很多事物,初時並非不好,但不久就變得面目全非了。秦孝公死後,剛承襲君主大位的秦惠文王便把謀反的罪名加之於商鞅,並施以車裂酷刑。

 一個人、一件事可能不足以說明什麼,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認為那是個別現象,是個案,是十個手指中的一個小指頭。然而,如果類似的特例多起來,人們仍舊用「指頭論」安慰自己,就無異於掩耳盜鈴。

 秦朝立國前後,丞相地位不斷變化,原因與其說在於最高統治者個人品德,毋寧說是天下大勢和制度引起的。

 春秋戰國時期不同以前,各國爭霸不斷,雖然血緣關係仍是決定君臣之間關係的重要因素,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能得到重用,且能與國君的關係比較密切;後來則更進一步打破了血緣的束縛,君主視臣子的能力授官,臣子以君主的行為決定是否給他做「智囊」,順心就留下,煩心則重尋新主。顧炎武描述這種情形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改革,也前所未有地成為發展國家實力的重要措施,甚至是唯一出路。

 而秦國在秦靈公去世之後,新和舊兩派明爭暗鬥,從靈公到出子,秦國白白浪費了四十年的時間。秦孝公說:「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其實,無論古今,無謂的派性爭論,無謂的門派爭鬥,國家都不可能安寧!如此環境之下,國君對丞相幾乎言聽計從。即使剛剛立國的秦朝,皇帝對丞相也相當尊敬。可一旦皇帝腳跟站穩之後,丞相的命運就呈現另一種景象了。

 為了一時之需或是形勢所迫做出的謙和狀,雖然美好,卻不是常態。一旦形勢發生變化,謙和可能驟變為傲慢,和顏悅色可能成為殺氣騰騰。在皇權(王權)之下,相權在某一君主任內的強勢,並不能決定丞相在權力構架內的地位。秦朝以後,丞相的地位一降再降,到朱洪武時代,終於取消了丞相一職。他下詔嚴厲地說:「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丞相是皇帝的輔佐,我們不能說相權擠壓皇權才正常,而是說丞相只是皇帝手中的一顆棋子,沒有制度保證他受皇帝的禮遇。這方面劉邦、劉徹、趙匡胤的行為最能說明問題。

 漢高祖在用人方面有高明之處。他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他曾說自己帶兵不如韓信,政務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論功行賞時,劉邦也很實事求是,把蕭何排為第一,位列眾卿之首,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另一個方面。

 公元前195年的秋天,黥布造反了,劉邦御駕親征。期間,劉邦好幾次派使者打探相國在幹什麼。有人提醒蕭何說,皇上對你起疑心了,滅族之禍就要到了!蕭何問計,那人建議蕭相國快些多多地強買賤買民田民宅。「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蕭何是劉邦的夥伴,跟著劉邦一起造反,為漢王朝的建立頗有功績。但為自保,捐錢捐物不說,還自污名節,皇權與相權究竟是什麼關係,不是明若涇渭嗎!還有那個劉徹,在位54年,丞相換了十幾人,免職、處死的好幾個,結局好的則不多。後人最樂意提及的是宋朝的丞相,覺得那時的相權很強大。其實那與趙匡胤施政策略有很大關係。宋初,趙普為丞相,經他手簽字的文書多了一點,趙匡胤便很不滿,最後以堂帖勢力太重為藉口「尋有詔禁止」。批簽文書這樣的事情,皇帝也對丞相不放心,這樣的相權豈可謂強?

 一種體制的改變,需要忽略自身利益的改革者,封建專制社會恰恰缺少這樣的人,多的是皇權的崇拜者,所謂改革,其實是易姓;所謂穩定民眾的策略,說穿了就是讓老百姓覺得新皇帝給他們填飽了肚子,實際上不過在他們的空飯碗裡填了半小勺飯,其餘什麼也沒有。

 古代的體制,既僵又不僵。僵者在於幾千年來毫無改變,不僵在於幾千年來統治集團一直想方設法尋求最大利益。也就是,諸事以皇權為核心,萬變不離其宗。一個統治者偶爾惠民,一條統治措施偶然給民眾帶來實惠,都不必歡呼雀躍,因為那都是一時的,尋求最大利益者還在謀私利,沒有止住腳步。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止不住步伐 (圖)
短載:普羅米修斯 (圖)
文藝天地•短載:康復日記(六)
文藝天地•手寫板:愛的方式 (圖)
穿梭婺源古村 感受寧靜悠閒美 (圖)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 (圖)
徽商古村落︰思溪延村 (圖)
江南第一祠︰汪口 (圖)
宋代吉祥廊橋︰彩虹橋 (圖)
婺源遊小貼士 (圖)
食得滋味:興寧風味美食 凝聚鄉情 (圖)
李坑村 (圖)
大夫第 (圖)
木雕 (圖)
如詩如畫 (圖)
清蒸蘿蔔絲丸 (圖)
炸拐丸 (圖)
客家興寧美食 (圖)
娘酒雞 (圖)
龍威綠柚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