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 」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裡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 ■《新聞晚報》
記者聯繫上孩子父親,他告訴記者,孩子是一年級的學生,當他看到試卷後也問過孩子,孩子說自己不是搞惡作劇,「我問:你為啥寫『我不會讓梨? 』他答:我認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的。我問:為什麼呢?他答:因為他只有4歲。 」他還說,孩子十分堅信自己的答案,所以這道題他沒有訂正,在父親跟他溝通時,孩子非常確定地說要問一下老師後才訂正。
反對:不應要求人人做聖人
在網上熱議中,大部分網友認為 「老師判錯了」。一位網友說,這是一道好題,但需要老師去引導孩子。這個紅叉很粗暴,其實孩子答案原本無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講規則的,嚴格按照年齡大小來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讓。道德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做聖人。第二,這個孩子至少說了真話,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 「讓梨」的好。
還有不少人認為,這道題出得有問題,「教改這麼多年,語文仍偏重於德育,真正的語文知識卻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學、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些核心點反倒沒人重視。」
贊成:小學語文和德育無法脫節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道題有問題,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在小學階段,語文課和思想道德課其實無法完全脫節,在語文試卷裡出現這樣的題無可厚非, 「這題本身就包含了對孩子是非觀的培養和引導,和教人說謊根本無關。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搶最大的,就是釋放人性嗎?」
家長:德育應在生活中教導
讓記者有些驚訝的是,這位孩子家長也不完全認為問題出在老師一方,「語文老師在試卷上打叉沒有錯,正因為是語文課,教會孩子如何閱讀,正確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認為這樣回答確實是錯的。 」不過,他對題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這個典故來教育下一代中華美德」這件事,則持保留意見。他認為,德育課和語文課很難完全分開,但德育教育是貫徹在所有行為習慣和細節方面的,不是喊口號,不僅可以在語文課上體現,也可在日常生活中教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