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教授胡志遠表示,患有情緒問題的病人會於虛擬世界尋求寄托,從而產生依賴,加重病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曹晨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曹晨)香港學生學業壓力沉重,情緒病問題普遍。一項調查發現,33%受訪中學生有抑鬱症傾向,47%人更有焦慮症傾向。調查更發現,每日上網時數與患情緒病風險成正比,每日上網8至10小時的受訪學生,患抑鬱和焦慮症的比例分別高達44%和58%,高於每日上網7小時或以下受訪者。學者指出,香港學生競爭大、壓力重,部分有情緒問題的學生,選擇上網逃避現實,加重病情,呼籲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學生發現情緒問題時應及早求診。
一間公關顧問公司,去年7月至12月根據澳洲一間心理學院的情緒病量度表設計問卷,訪問近1,500名年齡介乎12歲至17歲的香港中學生。經評估及分析後發現,33%受訪中學生有不同程度抑鬱症傾向,47%人有焦慮症傾向,當中焦慮程度達「非常嚴重」的受訪者更高達11%。
日上網8小時 44%人抑鬱
調查進一步發現,受訪學生每日的上網時數,與他們患抑鬱症的風險成正比。其中每日上網8小時至10小時的受訪者,44%人有抑鬱症傾向,58%有焦慮症傾向,而每日上網時數多於10小時的受訪者,46%人患焦慮症,有關人數比例均高於每日上網少於7小時的受訪學生。
現時就讀中七的羅同學,身邊曾有朋友因會考壓力過重而患上抑鬱症,最終自殺身亡。他坦言,應考期間壓力沉重,時常焦慮,以及經常失眠和發噩夢,「但一直覺得自己是一時情緒波動,並無求助醫生或專業人士」,他又表示,學校並無提供與抑鬱症相關的輔導服務。
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表示,香港各階層人士的競爭激烈,壓力由小學開始已存在,社交活動能減低壓力,但學生通常不會自覺有抑鬱或焦慮症傾向,當心情欠佳時,部分人選擇上網逃避現實,依靠虛擬世界尋找寄托,這是上網時數與患情緒病風險成正比的原因之一,但上網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情緒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若情緒低落 應尋求協助
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胡志遠表示,現時普通身體檢查未包括情緒病,而學生發現情緒問題之後亦無法向學校尋求協助。他促請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學生及市民發現情緒持續低落、體重急升或驟降、食慾不振、失眠等問題時,應盡早向醫生及專業人士尋求協助,他又呼籲社會關注情緒病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