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周刊2日在台北舉行「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市值調查」公布記者會。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台灣政經雜誌《今週刊》2日公佈《兩岸三地1000大(市值)企業排行榜》,結果發現今年在大中華地區(大陸及港、澳地區)的1,000家最具規模(市值計算)的企業中,總市值較去年同比衰退10.77%,為金融海嘯後首次負增長。據指出,在1,000家入圍企業中,高達721家企業市值萎縮,其中以台資企業衰退最厲害。
今年是《今週刊》連續第9年推出大中華區的「千大企業」調查,大陸共有565家、香港321家、台灣114家入榜。該雜誌社以台北、香港、上海、深圳4個交易市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以2012年4月27日收盤的市值排名為依據,若企業在兩個市場同時上市,則市值加總計算,排出一份「兩岸三地1000大」市值公司排行名單。
發展遇瓶頸 僅4企入前50
調查結果發現,受到全球不景氣的影響,企業的整體市值下滑,今年大部分入榜企業均出現市值收縮,進榜門檻亦降低至291億元(新台幣,下同),與去年360億元相比,明顯下滑。而在進榜企業數目來看,大陸與香港均較往年略微減少,而台灣地區則僅有114家入選,雖已是繼2008年度開始的「四連跌」後的「谷底反彈」,但距2007年182家的高峰期,仍有不小差距。
台灣市場人士認為,台企的表現在三地中明顯滯後,今年僅有台積電(13位)、鴻海(24位)、台塑化(35名)及中華電(41名)4家闖入前50名,去年一度超越鴻海的宏達電,從去年總排名第27名暴跌至今年第92名,顯示台灣企業正面對一些企業發展瓶頸。
台灣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指出,大陸企業得以快速成長是受惠於大陸的龐大市場,但台灣企業缺乏大市場的規模經濟,如何「引資金、引人才」等方面都沒有做好,因此在大陸經濟規模發展過程中,無法與大陸與香港的企業競爭商機與人才。
台商論出路 善用三地資源
魏啟林預期,未來5-10年將是大陸內需市場真正蓬勃發展的時刻,台灣企業要在兩岸三地中「上位」,需要擅用本身優勢及善於與大陸或港資企業合作。他建議,台灣業者提供技術、專業、行銷管理經驗,配合大陸企業的資金、市場,先在大陸市場建立可共享的品牌,再來進軍國際市場會是不錯的「共榮模式」。
「去爭哪些是台灣、哪些是大陸企業可能意義越來越模糊;應該是看一家企業,台灣佔有多少股份?」魏啟林分析,未來在大中華地區的企業有更多合作機會,如何善用三地共有的人才、資金,才是企業繼續壯大的「硬道理」。他認為,如果1,000大中的每個企業都有台灣股份在裡面,這樣反而會帶動台灣就業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