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目的地」之後,是否表示我們已經對「目的地」有充分了解呢?當然不是。大家都明白,把所蒐集得的資料整理妥當,並不代表我們對有關事件或問題有正確理解。要充分掌握通識科,除了要「八」、要「達」,還必須要「通」!
要在通識科學習方面「通」,首要的是思考。同學聽罷,可能對這說法不屑一顧:「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思考嗎?難道我們都是植物人?」對!我們每天都思考,但不會全是促進學習的思考。要作促進學習的思考,首先需要懂得發問。
自我提問 檢視成效
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要透過向自己提問,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和成效,並作出相應的行動。以下是一些自我提問的例子:
還需要蒐集其他資料嗎?
需要蒐集哪方面的資料?
資料的來源可靠嗎?
我能說出有關資料的重點嗎?
我採用甚麼觀點來了解這些資料?
我還可以採用甚麼其他觀點來了解這些資料?
結論是甚麼?
這結論合理嗎?
這結論跟自己、香港社會、國家、以至世界有甚麼關係?
就著不同的課題或事件,同學更可提出其他與之相關的提問。以「少女為滿足男朋友的要求而穿舌環」為例,同學可以向自己提問:
穿舌環會帶來甚麼後果(生理上、外觀上、人際關係上……)?
少女這樣做反映著怎麼樣的價值取向?
這樣做是否真的能夠滿足男朋友的要求?
男朋友的這種要求反映了甚麼?
男朋友還可能有甚麼其他的要求?
事件反映著怎麼樣的兩性關係?
彼此互問 豐富認知
當然,也可以向其他同學作相若的提問。透過彼此的提問,可豐富和更正自己對有關課題或事件的認知;更可增進批判性思考,甚至強化自己的溝通和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和技巧。當然,最終的結果是對有關課題有更透徹的了解和掌握。
同學在提問和跟進行動的時候,往往會涉及蒐集更多的資料和修正自己對已整理資料的觀點或立場;此外,對蒐集、整理和理解資料等方面技巧的掌握,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八」的觸覺。故此,在通識科學習上,「八」、「達」、「通」三者互相影響、也是相輔相成,故筆者稱之為通識科學習「八達通」。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陳志威博士
(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