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專家表示,從目前實施的過程及效果來看,有關部門對打工子弟學校採取的「分流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的解決方案,仍是權宜之計,並非長久之策。如何切實落實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避免打工弟子學校陷入「關了又開、開了又關」的惡性循環,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加強分類管理、轉變教師管理體制等措施多管齊下。
制定針對性新標準
長期研究農民工子弟義務教育問題的維權律師張志強對本報指出,打工子弟學校雖然簡陋、教學質量不盡人意,但因為其辦學靈活、入學門檻低、具備地理優勢,依然有很大需求,因此政府在努力讓更多的打工子弟入讀公辦學校的同時,也要鼓勵、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辦學模式,規範與管理打工子弟學校,根據客觀的現實條件制定出專門針對打工子弟學校的新標準,納入統一管理,並監管其教學質量。
近年來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明確規定農民工子女教育「兩為主」政策,即是以公辦學校為主,以流入地的政府為主,然而多年來無法很好地落實。
加大中央省級統籌
著名教育專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見圖)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大量湧入的農民工子女由於沒有戶口,並未被列入當地的教育發展規劃之中。調研發現,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沒有得到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資助,也沒有戶籍所在地的撥款,完全依靠當地的區財政撥款,導致流入地政府的財政壓力很大,積極性也難以長期維持。他認為,要讓流動兒童不受限制地接受義務教育,應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的統籌力度,在部分發達國家,中央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力度達到70%左右。
熊丙奇建議進一步建立學費隨學籍走的制度以及教育券制度,即流動兒童的學費可從流出地轉入流入地,或他們可以拿著國家、省市的教育券求學,這就既維護了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流出地政府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