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克襄書寫生態 反思香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人喜歡旅遊,一輩子去過很多地方,對日本、巴黎、倫敦等地了如指掌,哪個地方可去,哪裡的私房菜必須要吃,都能侃侃而談。然而,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卻不甚了解。作為一個台灣作家,劉克襄對香港的認識讓我們慚愧。走在九龍、港鳥這些鬧市的街道上,他覺得不舒服,但在市區以外的山林、島嶼裡,他發現香港美好的一面,「對我來說,香港是一個生態城市。」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受訪者、香港嶺南大學提供

 走進油麻地Kubrick咖啡店,劉克襄甫坐下便說,自己很少來這邊,很不習慣。他很愛笑,神采飛揚地說台灣鐵道旅行的經驗;他很隨和,對讀者、學生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他很憤慨,當說起香港的海灣、生態被破壞的時候。

 以外地人的身份說香港,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射得滿身是箭。但他很敢說,不斷地問:「你們為甚麼連自己的土地都不關心?」

城市與自然

 劉克襄是詩人、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出版了很多本生態著作,每一本都很火。他研究台灣的生態,一直以文字喚起大眾對自然環境的關注,但也不諱言其對香港的熱愛。早前他應香港嶺南大學邀請,以駐校作家的身份來香港開課,與學生一起探索新界的自然風貌,更親自帶隊前往南生圍考察。如果可以,他希望可以開一個香港生態觀察的課。

 像他這樣以研究生態為業的人,在香港、台灣都不常見。他的文字經常出現在報紙、雜誌上。曾經看他寫了一篇關於陽明山賞海芋的文章,也跟著他提議的路線走了一遍,看到了台灣本地人都未必看過的景色,輕鬆避開遊人,以閒適的心情一睹遍山海芋的美。說起這件事,他想了一想,說:「其實海芋種植對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任何過度的種植都會破壞土地,應該讓它適當地休息。」

 總是從正反兩種角度去看待事情,在發掘與發現之間,他也在思考我們應該以甚麼樣的態度對待環境。

 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劉克襄,仍時常緬懷童年時的台灣印象。當兵時他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之後一直接觸鳥類、金魚,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久而久之,促使他一頭栽進生態書寫裡。雖然如此,但他並非書寫很偏遠的郊野,他筆下的自然其實跟城市非常接近。

 自然生態慢慢被城市發展覆蓋,現在在台灣近郊的地區,幾乎沒有原始的生態環境,要去烏來山區才有機會看到原始的森林。「城市旁邊的森林被破壞得很嚴重,兩千公尺以下的地方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他感嘆道。

 喜歡與公園、濕地對話,記錄它們的變化,也表達自己的憂慮,從城市的視角去檢視生態,去發掘兩者之間的互動。劉克襄努力地去保留那些被城市人遺忘的風景,卻無法重現那個生氣盎然的舊台灣,他憂傷地說:「大部分人都會經歷土地消失的無奈與悲哀。」所以他喜歡研究香港的生態,因為香港在城市高度發展之下,郊野的發展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而他希望找出新的可能。

香港是生態城市

 說起香港,他如數家珍,他說香港的郊野公園意外地被保護得很好,說鹿頸、南涌、沙頭角這些鄰近深圳的地方因為歷史因素而被保留下來,說大浪西灣被破壞得面目全非,說東涌古道、沙螺灣這些鄉下地方很有特色……可香港又有多少人關注這些與自己無關的生態?「郊野公園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而現在已變成是必然,就像台灣的金門跟馬祖,都是因為害怕外界侵入而變成一個森林公園。」

 愈了解這個生態城市,他愈心痛,因為香港人對一切都無動於衷。「政治家只關心如何開發、發展,民眾只關心選舉,有一天當香港變得跟高度開發的深圳一樣的話,香港就不是香港,那個擁有龐大郊野公園的生態城市會消失殆盡。」

 「但香港也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生態城市。」原本被保護得很好的大浪西灣和鹽田已慢慢出現問題。在他眼中,大浪西灣就像墾丁。「人們居然漠視一個這麼漂亮的地方,眼睜睜看著財團在那邊發展,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痛心大浪西灣的命運

 2010年,商人魯連誠收購大浪西灣附近土地之後大興土木,引起全港市民關注。後來在輿論、環保團體及公眾的指責下,中止了發展,之後卻再也沒有人關注這個問題。而劉克襄近日重訪故地,看見附近又圍起圍欄,蓋起一幢幢房子,他難掩怒氣,直說這是不可接受的。「在台灣,我早就跑到總統府」那邊抗議絕食了。

 在台灣,民間的力量可以很大,很多政策因為民眾反對而不得不被擱置,但香港人在劉克襄眼中,真的很善忘。「香港人要發聲,因為今天不做的話,真的會失去。外面的人再關心也沒有用啊,我們看了真的很痛心。」

 台東美麗灣與香港大浪西灣很相似,美麗灣的命運甚至更坎坷,政府已經把它賣給財團,財團也在那裡蓋了五星級飯店,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切竟然被台灣民眾擋下來,不讓他們營業。劉克襄激動地說:「合法的我們也能把它阻擋下來,而在大浪西灣蓋樓是違法的,我很好奇香港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真的讓人很生氣。」

 他在大浪西灣做調查,發現很多植物都很有特色,在別的地方都找不到,因為海岸夠大夠長夠穩定,才有這麼多植物出現。他有時候甚至會失望地對自己說:「幸好我不是香港公民,不然我會瘋掉,在台灣我起碼可以不斷書寫,不斷去擋東西。」

 「不要只關心大時代、國際政局的變化,關心一下自己的土地,這些才是值得讓人尊敬、讓自己驕傲的地方。」

留給孩子最美好的

 對於自然生態,劉克襄的態度很嚴肅。他可以笑著說台灣有甚麼好玩、有甚麼地方值得去,會因為學生的希望,無奈地抱著洋娃娃跟他們合照,也會驕傲地說台灣東部真的很美麗,但對於環境,他始終有自己的堅持,因此才寫下《十五顆小行星》、《永遠的信天翁》等書。從早期的純生態描寫到近年出版多本童書,回憶中的環境已逐漸消失,他希望留給孩子多一點東西,希望他們在一個充滿生機的環境下生活。

 現在每個星期他都寫香港生態的文章,甚至動手畫地圖,他笑言:「在台灣,我還沒這麼努力。」

 愛之深責之切,他的憤怒、痛心,都是因為不捨。

相關新聞
劉克襄書寫生態 反思香港 (圖)
後記 (圖)
名.生活:高麗參收藏有價 (圖)
心如明鏡台:觀心自在星雲大師 (圖)
星雲大師語錄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