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跨境交通無縫接 經濟腹地內陸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珠三角西岸將納入香港「3小時生活圈」。圖為大橋設計圖。 網上圖片

——高鐵大橋路網工程加快 京港一日生活圈在望

 「香港回歸後,粵港過境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的港人陳富泉如是說:「由於交通暢順,香港和深圳已越來越像同一個城市,而現在到廣州也只要一個多小時。」陳富泉的感受不無道理,上世紀80年代香港和內地只有九龍鐵路一條通道,但回歸後粵港不單開通更多口岸,兩地跨境基建合作更加速,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動工,粵港澳距離實現3小時生活圈、穗港同城愈來愈近,更重要的是香港跟內地高速公路、高鐵網絡等連接後,將跟京滬等主要城市實現「一日生活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古寧

 90年代中期,港人陳富泉因工作需要往返香港和珠三角,他邊回憶邊說:「從表面上看,香港毗鄰深圳,但當時兩地往返一次,一般都要花一天,而廣深鐵路深圳到廣州也要3至4個小時!自廣深高速公路通車,深圳與廣州縮短為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兩地交通網絡真正提速是在香港回歸後,由於香港與內地經貿聯繫日益密切,過境旅客和車輛大幅增加,粵港跨境工程加快建設,廣深鐵路的行程也縮短為一個小時,香港跟內地的距離逐步拉近。

西部通道推進粵港同城

 而讓香港跟內地時空拉近距離的則是深圳灣公路大橋(即深港西部通道),儘管1991年深圳就提出建設相關項目,但一直未有實質的推動。直到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及港深直接溝通機制建立後,口岸合作和大型跨境基建工程協作有了更高的效率。1997年底,該項目獲得國家批准,香港回歸十周年的2007年7月1日,深圳灣公路大橋正式開通,從深圳蛇口到香港元朗僅1小時車程。當年8月,深圳福田口岸正式開放。深圳福田口岸北接深圳地鐵4號線,南經通道橋與香港九龍鐵路落馬洲支線相連,從深圳中心區乘坐軌道交通到香港市區,全程只要半個小時,港深進一步同城化。

 作為國家幹線公路網連接香港的唯一高速公路通道,深圳灣公路大橋成為港深之間第四條陸路行車通道,不僅紓緩深港跨境交通瓶頸,推動深港兩地在金融、物流和旅遊業的發展,也為兩地機場接駁互動提供便利。此外,粵港兩地的貨運將不必繞行深圳市區,縮短時間成本,加速粵港經濟融合。

東部通道再拓泛珠合作

 香港回歸祖國後,隨著與內地經濟融合的加快,交流的規模也在逐步放大。以旅遊業為例,內地與香港雙向旅遊交流規模持續擴大,2010年互訪人數超過1億人次,雙方已互為最大客源地。2011年,在全部4,193萬人次訪港旅客中,內地遊客就有2,810萬。而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實施,港粵經濟融合的深化,港深經濟一體化加速,泛珠區域經濟合作的推進,香港與內地經貿聯繫必將更加緊密,人流、物流、車流往來也必然更加頻密。

 目前,更多粵港澳交通網絡對接仍在進行中。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已開工,未來包括蓮塘/香園圍口岸等更多跨境基礎設施項目將陸續開工,相關項目完成後,香港和內地將形成「無縫銜接」。專家指,歷經波折的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珠三角西岸將納入香港「3小時生活圈」,重慶等泛珠三角省市當天就可達港,港經濟腹地得以拓展。廣深港高鐵全線通車後,不僅使香港與廣州趨同城,香港也將融入到內地高鐵網絡中,與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將納入到「一日生活圈」中。屆時,香港將更有效發揮其區域性貿易和物流樞紐的角色,作為亞洲區域國際運輸和物流樞紐的地位也將更穩固。

相關新聞
扶貧會籌委點將 社福商界攜手七一開工 (圖)
特稿:學者評籌委:層次高 架構精
發展提速增財力 谷補水紓工時長 (圖)
候任辦:「港人港地」政策不變
扶貧委員會籌委架構 (圖)
暑假外遊團費減5% 遊台韓價企硬 (圖)
擬辦粵劇專場吸歐美日客
冀擴個人遊 缺酒店成樽頸
暑假團(7月13日至8月24日)團費 (圖)
「見證.香港回歸15年」系列專題粵港篇 (圖)
跨境交通無縫接 經濟腹地內陸延 (圖)
穗莞深港連線 加速城市融合 (圖)
港具服務優勢 成內企走出去平台 (圖)
專家:世界級城市群 大珠三角有條件打造 (圖)
部分在建將建粵港跨境工程 (圖)
粵港跨境交通 (圖)
「見證.香港回歸15年」系列專題教育篇 (圖)
回首跨境那些年 學童融合中成長 (圖)
補收生不足 成「救校靈丹」 (圖)
學券雙非效應 跨境童年年增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