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回歸15年,港人對國情的認知日益深入,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15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香港人北上,「香港精神」在內地張揚、受到肯定,同時也與內地文化交融,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作為最早投資內地的港商之一,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會長馬介璋是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實踐者和見證者,其事業也與中國改革開放、與香港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不僅是千千萬萬在內地奮鬥的香港人的縮影,也是「獅子山精神」與內地文化合二為一的範例。 在香港回歸15周年之際,馬介璋接受本報專訪,講述他所見證的香港與內地15年來的融合發展,以及他所理解的「香港精神」。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雪、熊君慧、郭若溪 深圳報道
1985年,當深圳還是一個塵土飛揚的大工地的時候,港商馬介璋獨具慧眼收購南頭一家簡陋的製衣廠,投資500萬港元,全面改造開工。「那時深圳只有幾萬人口,加上流動人口不過40多萬,80%的外來投資者都是香港人,多『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主。」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馬介璋看到其毗鄰香港的巨大發展潛力。翌年,他追加投資至3,000萬,1998年再次遞加至8,000萬,一家頗具規模的現代化製衣廠露出雛形,這也是達成集團在深圳打下的最早的基石。
達成集團在深圳另一塊堅實的基石當屬餐飲業。1988年,馬介璋斥資開辦了深圳首家佳寧娜潮州酒樓,這是他香港潮州大酒樓的深圳版,其精美菜餚引得顧客盈門,開業僅兩年便躋身中國餐飲業前50名,營業額高居全國第6位,人均利稅躍居全國亞軍寶座,堪稱中國餐飲業一大奇跡。從此,馬介璋的事業與內地改革開放、與中國崛起緊緊聯繫在一起。如今,達成集團及其全資附屬公司佳寧娜集團,發展為世界性成衣製造商及經銷商,業務擴展至酒店、餐飲及食品製造、零售,物業投資、物業發展和物流管理,成為一家創於香港、植根中國、實力雄厚、業務多元的綜合大型企業集團。迄今為止,達成集團成員包括華南城、佳寧娜飲食集團、華東國際時尚物料城。集團旗下地產項目梓山湖新城、華東國際時尚物料城、華南城、駿庭名園、香港尖沙咀達成大廈、益陽市梓蘭庭、佳寧娜時尚購物廣場、益陽佳寧娜廣場、佳寧娜友誼廣場、益陽佳寧娜國際大酒店、佳寧娜國際珠寶廣場、佛山佳寧娜大酒店等。
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
27年來,隨著達成集團在深圳乃至內地發展越來越大,馬介璋在深圳的時間越來越多,他不僅是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實踐者,也見證了香港回歸15年來兩地融合日漸深入。
「20多年前,內地經營模式與香港有著巨大差異,香港人來到內地經商感到不習慣是很正常的。」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馬介璋對國家政策、法律、文化都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他說,「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有差異也有共同點,但相通的一點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回歸15年來,香港學校教育增加了許多了解祖國的內容,兩地學生交流往來增多,認同感也在日益增強。「現在,香港無論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大學生,都認可自己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
和許多香港人一樣,馬介璋早年經歷過一段「無國籍」的歲月。他給記者講了一個40多年前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當時,馬介璋在英國入境,他在入境表上填寫的國籍是「中國」,入境官把它劃掉,寫上「無國籍」。當時事業已經小有成就的馬介璋因此受到很大刺激。他深深體會到,個人發展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愛國愛港 為祖國發展建言獻策
說完這段往事,馬介璋將話題從「國籍情結」轉到「香港精神」。他說,只有祖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了,香港的地位才會「水漲船高」。所以,香港精神首先是愛國愛港,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為中華之崛起竭盡綿薄之力。27年來,馬介璋身體力行,實踐著「香港精神」。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馬介璋首次當選深圳市政協委員後,率先提出深圳特區的發展應避免步香港後塵,要特別注重發展高科技產業,並就此話題在電視上與其他政協委員進行過深入研討。如今,深圳的高科技電子工業產品已佔深圳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馬介璋當年的建言功不可沒。
1994年,鑒於馬介璋先生對深圳特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他與李嘉誠先生、胡應湘先生、余彭年先生等香港知名人士一起獲頒「深圳榮譽市民」稱號,繼而又擔任了深圳市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常委和全國政協委員。他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不負重托,建言獻策。
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曾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對此,馬介璋當時便向有關方面建議:為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保持香港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應放開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並實施內地零關稅進口香港產品。上述兩項建議曾被一些人士認為是匪夷所思,然而,這兩項建議近年都一一得以實現,並取得良好效果。
面對近年越演越烈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人工、原材料成本高漲的內外部壓力,中小企業前途坎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馬介璋提出「給中小企業讓利減稅」的建議,希望中央大膽為中小企業「鬆綁」,從政策層面放權讓利,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問題。「只有廣大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才能做到國富民強,藏富於民,擴大內需,抑制通脹,穩定經濟發展。」
依靠祖國福地 香港明天更加繁榮
雖然事業重心在內地,但是馬介璋仍然關心香港未來的發展。他認為,香港未來發展需要繼續依靠祖國這塊福地。他特別談到落實李克強副總理去年訪港時的「36條」:香港回歸已15年,經濟發展模式基本沿襲了回歸之前的模式,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指導下,憑著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香港才有今天的繁榮穩定。今後,香港還應當從「36條」中尋求更多機遇,與深圳加強合作,實現新一輪發展。
馬介璋表示,香港不能過分依賴過去的發展模式。同樣,深圳也應當與香港一起參與「36條」的實施,如何攜手合作以求錦上添花,是港深都必須積極探索的。「以前香港和深圳的關係是前店後場,現在要反過來。」他說,「現在許多港企的市場都在內地,所以要積極將深圳作為進入內地的『橋頭堡』。」
馬介璋表示,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下一屆政府領導下的香港會更加繁榮。他期望,下一屆政府做好民生工作,規劃更多土地建設公屋,提供給中低收入人士居住。同時,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平台,在北區開發多一兩個小城鎮,盡量利用深港邊境優勢,與深圳展開合作,給80後、90後年輕人更多創業的機會。針對香港長期缺乏高科技產業的現狀,馬介璋也希望政府能夠創立高科技中心,引導高科技產業發展。
馬介璋心繫國家,也對子女提出了同樣的期望。「子女不只是接企業的班,還要培育他們如父輩一樣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馬介璋的長子馬鴻銘一如乃父之風,從業以來,始終關注國計民生,扶危濟困,亦勇為人先。鑒於馬氏家族對中國內地暨香港本地的卓越貢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3年同時向馬介璋先生及馬鴻銘先生頒授銅紫荊星章。父子同獲此勳銜,在港深兩地迅即傳為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