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攻克地球癌症 貴州脫貧巨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頂壇片區的人們採摘豐收的花椒。貞豐縣委宣傳部供圖

 石漠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地球癌症」。這種難以攻克的土地疾病,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在西南大地上蔓延,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稀薄貧瘠。近年來,石漠化問題最為嚴重的貴州通過各種方式治理石漠化,近年,村民開始陸續奔向小康。日前,本報記者隨中外媒體赴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順市採訪,欣見該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治理石漠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局面。■香港文匯報記者 路艷寧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著;石縫種包穀,只夠三月活;想要吃米飯,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黔西南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因為忍受不了貧窮,當地17戶人舉家外遷。

亂砍山林種糧 越墾越荒越窮

 「不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誰也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48歲的胡明忠開始向記者們「憶苦思甜」。

 胡明忠依稀記得小時候村莊周圍的山上也有成片的樹林。不過,當時人們沒有收入來源,只能向山要地,紛紛將樹木砍倒種上玉米。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開荒後的山地沒有了植被的「保護」,一場大雨就將少得可憐的土壤沖進了北盤江裡,兩三年後就連包穀也種不成了。於是人們又進入下一輪的開荒—下雨—水土流失—貧困—開荒的循環怪圈裡,頂壇片區附近也漸漸成了光禿禿的石頭山,玉米種植也成了「種一坡,收一籮」,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八十年代,已經娶妻生子的胡明忠實在熬不下去了,他帶著老婆孩子搬到了縣境內的馬家坪農場,以看果園為生。

 九十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頂壇片區的村組幹部們聽說花椒樹耐旱固土、好管理,在缺少土壤的石漠化地區也能成活。或許種花椒樹可以成事呢?說幹就幹。村組幹部就開始發動大家種植花椒。

 1997年的一天,在北盤江鎮趕場的銀洞灣村村支書羅澤亮碰到了「外遷戶」胡明忠,動員他回家種花椒。1998年,回到村裡的胡明忠在自家責任田裡種下5,000多株花椒苗,3年後開始有收益,當年收入1萬多元。此後每年都有3萬多塊錢的收入。胡明忠心裡樂開了花。他也成了村支書的幫手,說服其他搬出去的村民回鄉發展。就這樣,遷出去的村民一個個都搬了回來。

花椒固土創收 養山養水養人

 據了解,目前頂壇片區的村民95%以上都種上了花椒樹,戶均種植5畝以上。花椒產值已達3,000多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

 如今,頂壇片區又有了新的歌謠:「銀洞山高石頭多,栽下花椒千萬棵,大小汽車十多輛,電視電話電飯鍋……」胡明忠不但起了兩層高的新房,去年年底,他投資19萬買了輛中巴車,專門跑鄉村客運。他說,這樣的日子,在過去「想也不敢想的。」

 根據貴州省科技廳石漠化治理科研組統計,目前頂壇片區水土流失防治率達到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森林覆蓋率達70%。昔日岩石裸露的銀洞灣村,被授予全國綠化千佳村。

 1999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在頂壇花椒基地考察時給予了高度評價:「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2009年3月,十幾位中國院士和45位專家、教授、學者實地考察後,把頂壇片區採用生物措施治理石漠化的路子總結為「頂壇模式」,並指出:這種模式可在全國推廣。

相關新聞
抗日英雄後人 宛平緬懷先烈 (圖)
彈痕車轍 訴說歷史 (圖)
習近平:中國堅定維護亞太和平 (圖)
外交部:中國領土決不允許任何人買賣
華保釣遊戲上線6天入10大 (圖)
希拉里繞華訪歐亞非8國
溫總半年五論房價 堅決嚴控不放鬆 (圖)
專家:經濟「危急」無據 機構唱空牟利
美對華出口 廢銅爛鐵最多
企業家論壇 看好「中三角」 (圖)
專家解讀:雙軌統籌 建長效機制
溫總五論樓市
6169萬網民 去年被騙300億
駐廣東領事團 東莞大啖荔枝
草原婚慶 (圖)
北京首破「以藥補醫」 醫療費省20% (圖)
穗「限牌令」滿周 二手車零成交 (圖)
倡護珠江水 書記扒龍舟 (圖)
故宮防盜系統 14年未更新 (圖)
什邡事件查實造謠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