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記者 房廈
香港文匯報訊 房地產市場持續數月的回暖,正悄然消化著此輪「史上最嚴」樓市調控的成效。在中央不斷重申調控樓市決心堅定的同時,在地方,由於投資及財稅壓力,已有約40個城市對樓市政策進行了微調,放鬆限購政策。
北京專家指出,造成「中央與地方樓市博弈」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的土地財政政策未有改變。為確保中央的調控政策能夠執行,需明確房地產調控的問責機制。此外,應抓緊著手建立針對房地產市場的長效調控機制,以接續當前以行政干預為主的短期調控措施。
與2011年全國657個城市宣佈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的情況形成鮮明反差,2012年,對外公佈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的城市寥寥。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分析,2012年地方政府不再公佈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的原因在於,2011年,在「約談」、「問責」甚至「罷免」的壓力之下,地方政府積極調控房價,使得當年房地產調控成效明顯。進入2012年,由於多數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依然依賴土地財政,在投資與財稅壓力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政府悄然放鬆當地的樓市調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稱:「短期內採取行政干預措施是不得已而為之,長期來看,不能靠限購來壓抑需求、控制房價。否則,行政干預一取消,房地產業又會出現泡沫化。」賈康認為,長效調控機制的核心是「雙軌統籌」。在「保障軌道」上,政府牽頭加大保障房供給,托起底端需求;「市場軌道」方面,由開發商提供商品房,滿足更高層次需求,政府主要管規劃和稅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