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迄今規模最大的中國票證精品展,日前在上海復旦大學揭幕,逾百枚重磅票證珍品集中亮相。這些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金融證券票證、軍用糧票證、糧油票證,以其獨特的視角,將百年中國的點點滴滴躍然紙上。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羅蘭
本次票證展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票證委員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並獲得復旦大學文化建設基金的支持和資助。展品多數由全國各地優秀的收藏家提供,將中國百年票證(清朝末期到1993年)的時代背景、歷史意義、文獻價值一一展現出來。本次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展期由即日起至9月12日。
票證中的民眾生活
票證的價值不僅在於票面上的圖案與符號,更是中國智慧的體現,是對普通中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反映。百年中國歷經風雨變遷,在艱難困頓的歷史時期,一些特殊的票證功不可沒,為民眾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時,票證亦是近代中國的真實寫照,反映人們於不同時代衣食住行的狀況。
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主任、知名社會學家張樂天教授表示,中國現行的歷史教育比較宏觀,缺乏細節,而票證最貼近生活,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不同時代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況,從中「撿」起那些極可能被史料所忽略的「金子」。「比如說土地改革,正因為有了解放後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國家的發展建設掃平了障礙,把握住改革開放的好時機,這些都在解放後的票證上有所體現;此外,中國的改革速度令世界驚歎,但要進一步了解改革開放,就必須首先研究計劃經濟和統購統銷政策,票證也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渠道。」
小票證大歷史
展覽中,不乏多件國家一級、二級珍貴文物,還有不少都是孤品。例如一整版稀有的「外僑布票」,這套布票是新中國歷史上唯一專為外僑發放的布票,也是發行量最小的布票,為1954年統計在冊的2983名僑民專用,且該布票的發行和使用皆有嚴格的回收制度,來自民間的收藏更是彌足珍貴。
據上海票證聯誼會會長、生活票證收藏者石言強介紹,此種布票至今僅在上海有發現,符合當時上海的歷史情況,對全面了解和研究上海各個時期的對外交流狀況有非凡的意義。展品中還有兩張專供外賓和特種需要的專用布票,上面印有「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紅太陽」,「世界革命人民無限熱愛毛主席」的文字,這與當時發行的紀念郵票一脈相承,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除此以外,甚至連重要歷史事件的細節也蘊含在小小的票證中。今次票證展上可以發現,在抗美援朝命令下達前,能在朝鮮使用的糧票就已經面世,這說明當時中國已經秘密派遣部隊進入朝鮮。至於部分地區解放後,仍然出現印有「中華民國」的票證,那是因為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雖然中國共產黨已經取得了政權,但還未建國,所以對外還是使用「中華民國」,特別是當時一些出國護照仍使用「中華民國」字樣為底版。可見,小小一枚票證再現了錯綜複雜的歷史情境。
當天的展覽開幕式上,全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金融票證收藏者汪志剛先生還代表協會正式向復旦大學贈送了兩件禮物。其中一件對復旦大學來說意義非凡,那是1933年復旦大學中學部為了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堅持辦學第二次發行的建設債券——這件票證文物,是復旦人創業時期,艱苦興學、蓽路藍縷的縮影和見證。而另一件票證是光緒三十四年大清政府發行的津浦鐵路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