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證券票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及王侯對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清朝戰爭賠款和實業借款,在產生巨額債務的同時,也推動了鐵路、工礦業企業的發展。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外債頻舉,國民政府內債巨發,而股份公司則發展迅速,四海林立。革命根據地股票債券的發行為新中國的誕生打下了牢實的基礎。
新中國建立後幾年,北京、天津等地的證券交易所被廢除。為了解決百廢待興的嚴峻狀況,國家也舉借了不少內外債務。文革期間少數地方發行了合作社股票。改革開放後,股份公司的重新設立,體現了國家的與時俱進。內債和A股、B股的新一輪發展推動了國家經濟;外債和S股、N股的發行又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基金、信託的發展更是繁榮了當代的金融業。
汪志剛表示,近100年完整的金融票證史,是伴隨著中國股份制企業孕育、發展而生的。從藏品中可以發現,起源於上海的公司非常多,這說明上海在民國甚至在清代就已經具備了金融中心的地位。
汪志剛還總結了是次金融票證展的四大看點:其一是唯一被文物局評定為一級文物的開平礦務金融票證;其二是無錫的茂興機器麵粉票據,這是榮氏家族在清代的起步,也說明洋務運動鼓勵一些非常先進的技術到中國來;其三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票證,這是解放初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股票,從票證上的股東構成來看,出版社是開明書店和青年團一起合作,事實上為公私合營;其四是一張送給紐交所的票證。
「這四個藏品展現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串起了中國百年股份制企業的發展,有最興盛的時候,有衰敗的時候,也有復甦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