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保舊育新:滬港活化 誰領風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的「藍屋」擁有近80年歷史。 資料圖片

——能源科技與環境+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基層組織,是城市的細胞,也是城市社會中一定區域內的人們生活共同體。它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並反映城市社會的發展狀況。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社區面臨重建及如何保育的問題,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培育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以利益共識為基礎,以情感認同為境界。而社區建設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致力於培育利益共識和維護機制,從而完善社區在設施運作、服務功能等方面的表現。

 下文將以香港和上海為例子,比較兩地的社區重建和活化項目的發展模式,從而讓同學了解當中的異同。 ■胡潔人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作者簡介 胡潔人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2009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奧斯特羅姆協會(Ostrom Society)會員、香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

經濟發展向上 人際關係漸疏

 當前內地城市社區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居住地歸屬感的下降,社區的人際關係日趨疏離,組織意識淡化,這不僅加大社會管理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影響公民的生活品質。

灣仔「藍屋」獲續命

 香港方面,政府大力提倡的「保育運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近年,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屬下的文物保育及文康活動工作小組聯同聖雅各福群會舉行一系列有關活化「藍屋」的推廣活動,透過舉行不同的聚焦小組、社區藝墟、研討會及工作坊,就此計劃展開討論及促進社區參與,與不同的社區持份者──政府部門、藍屋居民、附近商舖、建築界、規劃界、文化界、藝術界及學術界,進行探討,並嘗試提出一個既能保留原有生活方式、又可延續「藍屋」生命力的方案,目標是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保存建築類型及特色、延續及強化社區人文網絡及社區生態。

上海社保深入百姓

 上海是香港的姊妹城市,同樣在世界金融、經濟和貿易上佔有重要席位,近年更成為互相競爭的對手。上海的社區建設開始得較早,並形成聞名全國的「上海模式」──「四個層次一條龍」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即分為市、區、街道及居委會4個層次為各類的民政工作對象提供「一條龍」的社會福利工作網路,主要由敬老院、孤老服務站、精神病治療站、傷殘兒童寄託站等組成,在全市構成一個社會大網絡。這種模式明確上海的社會福利事業從單位向社區轉移,同時也令社區服務開始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藍屋

 藍屋樓高4層,因外牆被漆上鮮艷的藍色而命名,位處灣仔石水渠街,是一幢具70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混合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而其橫樑、樓梯、扶手等不少內部構件仍保留原先的木製結構。藍屋是港府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活化項目。文物保育專員陳積志表示,如藍屋建築群裡沒有冷氣及廁所設備,申請機構又不想影響建築群的結構,便可能需在空地興建廁所及機房等,由此保證計劃不會影響建築物的原貌。

港民間阻礙 VS 滬國家主導

 香港政府在實施重建中遇到的來自基層的阻力相對較大。港人在現實生活裡,在關注發展的同時,也不會忽視保育的重要性,可謂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上講求既要發展,也要顧及環境生態和文物歷史的保護。回顧歷史,在皇后碼頭之爭中,我們會一邊聽到環保團體的吶喊,另一邊又聽到政府官員依章辦事式的程式陳辭。香港社會存在不同界別之間、不同利益之間、專家與非專家及世代之間的差異,造成可持續發展知易行難。港人極重視的「集體回憶」也不是舊的一律不能拆,關鍵是透過再詮釋本土及過去以充實現在的價值。新生代「80後」及「90後」也要去捍衛他們從本土及文物遺產之視角去建構的「香港性」(Hongkongness)。這些來自民間的訴求給政府推行重建項目帶來一定的難度和阻力。

黨政合作 居委自治

 對比香港,上海因其在中央政府和共產黨的管治下,社區建設更具「國家主導」的性質和色彩。上海的社區範圍是按照居住地來設定,界定社區居民身份的關鍵因素是公共權益,且以實際居住為基本依據。在上海的社區建設中,地方政府負責執行法律規定的行政事項,當中區縣政府對社區大致有4項基本責任:

1. 保障社區公共財政投入;

2. 保障基本設施;

3. 保障社區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活動;

4. 保障當地公共資源向社區的充分開放。

 至於市政府對社區有2項基本責任:

1. 保障全市社區建設水準,對困難社區予以財政幫助和基本設施幫助;

2. 保障社區的法律地位,制訂有關行政法規,以及報告地方人大通過。

 在政府主導的社區建設中,上海出現幾個不同於香港的特點:

1. 政府主導:上海的社區建設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逐步開展起來,由政府思路和要求引導,實踐中依政府的財力、物力投入為保證;

2. 以街道為核心:街道是上海的最基層政府組織,在上海社區建設中處於核心地位。而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常於街道配合開展社區建設工作;

3. 自治民主:體現為以居委會為主的自治組織,但實際上還是與政府有很強的關係,可以說是作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橋樑。此外,上海社區建設中黨組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黨與政府經常共同合作來開展工作。

文化 翻新 共存需共識

 2010年,上海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上海市社區建設的熱點問題,進行一次網上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社區建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居民不文明養寵物」、「缺乏公共活動場所」、「生活配套設施缺乏」等;另外,近六成受訪市民認為,社區工作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點可參考香港社區服務的機制和體系。香港在上世紀後期已建立起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和社會工作專職人員培養體制。其經驗和特點主要是:

1. 以系統的社區發展理論和方法做指導;

2. 強調發動居民參與,提高社區的自治和自助能力;

3. 大量工作由民間團體和志願機構承擔。至2008年6月,以團體會員資格參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機構有351個。這些民間團體向市民提供的服務佔全部社會服務專案的70%以上。這是香港社區服務的一大特色,也是內地社區目前所缺少的;

4. 專職社區工作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計劃性強。當然,限於內地的客觀政治環境差異,有些方面在當前推行有點困難,但至少可作為發展方向的參考。

 事實上,香港市民在社區建設和翻新中非常注重保留原來的文化和建築,即在文化與活化之間取得一種平衡。而上海在拆除舊廠房,改造舊區域的過程中,大多既保留原有的風味,又加入現代元素,形成一種頗具「創意的產業聚集區」,其中新天地便是例子之一。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時代的更替和發展,文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因此達到一種在文化和活化的共識至關重要。

小知識:內地家庭結構劇變 新舊矛盾交織

 鑑於內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單位制向社區制的轉變,社區建設更注重的是,城市居民進行社會整合的作用。隨著內地城市居民居住空間的變化,城市家庭結構功能的變遷,對社區服務功能和管理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社區已打破城市居民原有的世代居住的胡同、小巷及弄堂的格局,代之以新型的現代化的生活空間。而且城市家庭的結構功能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出現「空巢家庭」的新型家庭模式,家庭原有的經濟功能、養老功能、托幼功能、教育功能以及維繫功能等開始弱化,並逐漸轉移到社區。同時,上海社區還要面對大量社會轉型期帶來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如下崗失業人員增加、貧富兩極化、城市外來流動人口增加等問題,不僅令原有的深層次矛盾暴露出來,也產生許多新問題,這些矛盾能否得到有效解決,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香港與上海在社區活化和重建項目上分別遇到甚麼困難。

2. 承上題,兩地政府有何解決方案?試舉例加以討論。

3. 比較香港與上海在社區活化和項目上的異同。

4. 你在何等程度上認同「在社區重建項目上,香港比上海更重視文化與活化之間的平衡」?解釋你的答案。

5. 假設你是「藍屋」居民,討論有關活化計劃對你造成甚麼影響。(提示:試從生活環境、租金價格及社區網絡3方面加以分析)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營運機構:藍屋不「豪宅化」》,《香港文匯報》,2012-02-09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2/09/HK1202090047.htm

2. 《專題研習指引:香港歷史文物的保育與活化》,香港康文署官方網頁 http://www.hkpl.gov.hk/english/kids_teens/ele_res/ele_tee/files/Hertitage_conservation_ and_revitalisation.pdf

3. 唐忠新:《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保舊育新:滬港活化 誰領風騷 (2012-07-11) (圖)
概念圖:社區活化 (2012-07-11) (圖)
城鄉鴻溝:民工撐起經濟 點解無啖好食? (2012-07-10) (圖)
概念圖:內地農民工 (2012-07-10) (圖)
設女性專卡防狼免「肉搏」 (2012-07-06) (圖)
概念圖:開設女性地鐵車廂 (2012-07-06) (圖)
概念圖:新法國總統奧朗德 (2012-07-04) (圖)
中法關係進程二之二延續友情:奧朗德上台 對華政策成焦點 (2012-07-04) (圖)
節慶興衰:節日全球化 傳統漸失色 (2012-06-29) (圖)
概念圖:中國傳統節日 (2012-06-29) (圖)
現代中國+全球化 縱歷幾許風雨 無損中法友誼 (2012-06-27) (圖)
概念圖:中法關係 (2012-06-27) (圖)
文化魅力:國家強弱 不只看經濟 還要重道德 (2012-06-26) (圖)
扶貧進展:內地調高貧困線 窮農料破億 (2012-06-25) (圖)
概念圖:中國扶貧進展 (2012-06-25) (圖)
規劃新猷:夜生活區 重建新元素 經濟新增點 (2012-06-20) (圖)
概念圖:夜生活區 (2012-06-20) (圖)
依法治國防貪腐 以民為本保人權 (2012-06-19) (圖)
公益政策:規範多元宗教 鼓勵善行善舉 (2012-06-18) (圖)
中國醫療透視系列二之二 醫患互信:真心為病人 糾紛化烏有 (2012-06-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