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五四」的另一端:啟蒙意境的追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919年的五四運動,經常被視為是中國現代歷史的開端,有著神聖而固定的話語。在五四的意境解讀中,救亡,始終佔據核心的地位。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使人們開始關注五四前後中國史的變化,啟蒙——這一價值的發掘,也逐漸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片為資料圖片

 清末民初,在經歷了甲午之敗、庚子之亂後,中國的知識精英們對西方憲政制度的推崇到了極高的程度。但面對著信仰的坍塌,中國的知識精英們迷茫了,疑惑了,甚至開始絕望了。他們不約而同地思考著同一個問題:這究竟是為甚麼?

 西學東漸,是中國近代以來的趨勢,知識分子在各式各樣的西學中吸取養分,又將這些半生不熟的理論應用在病弱的中國,動機未嘗不好,想法卻實在太過急切了。基於此,種種新鮮觀念和學說泛濫成災,種種思潮和流派粉墨登場,彷彿只要按圖索驥,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尤其是當中國政治重新退化到了四分五裂的亂世,知識精英們的「救世」之心愈發迫切。這種心態帶來了思想的空前繁榮,也令對社會缺乏充分認知的年輕人的大腦燒得更熱……

多種思潮的流行

 在很多人的眼中,「五四」運動只是一場學生的遊行示威,因為種種因素演變為一場席捲全國的政治運動。但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場知識分子表達願望的集會。這種說法未嘗不能解釋那一天中發生的種種事端,但若說可以概括全部,未免過於簡單。即使我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政治意義避而不談,這場運動也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為了「救亡」和「強國」而進行的實踐。在這承前啟後的時點,「五四」轟然爆發,無疑成為了中國歷史不可忽視的坐標,這份獨一無二也成就了它永恆的意義。有基於此,在如此重要的歷史事件走過93周年之際,解讀固然重要,紀念固然需要,還原則更加必要。

 作為「五四」運動主角的知識精英階層,經過了「五四」的洗禮後,在關注點和話語主流上發生了一系列的嬗變:從關注政治(國家主義的盛行)到不談政治談文化(尋求文化重構和反省),再到不談政治談社會(無政府主義等宣揚社會實驗),最終談政治談社會(社會改造)。 此時的精英們都是心性堅韌又堅持理想之輩,因此,在「五四」過後的十幾年裡,中國的精英們在全國各地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實踐運動。這之中的角色,既有學富五車的教授,也有年少輕狂的學子,更有老謀深算的政客……種種人物交錯間,一齣影響中國後世百年的話劇大幕徐徐拉開。

大眾語境的崛起

 然而,在通常的認識裡,我們往往只看到了開頭,而沒有看到故事的結局。誠然,滄桑世道永無止境,但曾經的運動參與者們,那許許多多的政治人物的浮沉已塵埃落定,只看他們的經歷,豈能不令人對這場被渲染得無以復加的學生運動增進幾分認識?學生們或許沒有想到,他們當時的一個出於義憤的舉動,竟會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這場學生運動也和它前後數年的新文化運動合流,被後人從廣義上統稱為「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明確地開啟了近代中國社會思想啟蒙的新篇章,還在於它作為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受到知識界廣泛而持久的關注。

 歷史的宏大與詭異在於,「五四」的意義詮釋,其實是在一個不斷擴大的歷史範圍中進行探索。如果說,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思潮,是對學生與青年階層的思想洗禮,那麼,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運動學生」,也就是說,青年學子是作為思想的接受者這一身份,從先賢思想家或東西學大師們那裡汲取知識的養料。但是,五月四日的那一天,不再是「運動學生」,而成為一場後世廣泛讚譽的「學生運動」。這種轉變,是否代表著新一代人的成熟呢?

 從新文化到「五四」,話語的轉變也意味著時代主題的轉變。「救亡」取代「啟蒙」,成為時代的主題。「救亡」與「啟蒙」的差別究竟在何處?救亡,強調的是解放國家,側重的是群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啟蒙,偏重的是自我的個性獨立與自由,強調自由主義優先的價值理念。兩種時代主題,後世學者,有人認為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但是,更多的人意識到了二者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伴隨著救亡運動聲勢浩大地展開,個體與自我已經淹沒在民族危亡的想像中。左翼的大眾主義與平民主義思潮,開始取代右翼自由主義與精英主義的優勢地位,知識分子出現了自我貶損的傾向。

政治與文化的糾葛

 以五四前後的大眾語運動為例,這場在近現代語言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文學語言思潮,幾乎改變了中國人的語言使用生態。白話文的閃亮登場,寓意著精英的優越感被徹底打破。知識分子開始用大眾聽得懂的語言去詮釋生活的意義。因此,啟蒙的主體是精英,需要的是知識、文化與思想;而救亡的主體是大眾,需要的是團結、力量與民氣。五四之後精英的沒落成為一條主線,啟蒙成為時代的累贅,及至抗戰爆發,救亡最終確立了無可辯駁的地位。

 但歷史又是波浪形的,有高潮也就有低潮。歷史反思的旋律從來未曾絕響,人們對自我幸福的追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渴望,最終構成了自我意識在歷史長河中的一次次反彈。啟蒙,雖然在表面上顯得力不從心與無可奈何,但是涓涓細流般的時代語言從來不曾消失。新時代的啟蒙,不再是精英的恩賜,而是成為了大眾階層的主動進取。可見,歷史雖然不能夠重複,但是卻在不斷地上演押韻的美感。

 五四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大時代,因為人才輩出並具有非凡的意義。「五四」的政治運動和文化運動幾乎因果難分。1919年的中國社會,文化革新終究不能代替政治革命。然而,沒有文化意義上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必然缺乏足夠的精神條件。「五四」時期一波又一波的論辯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可輿論之風主要仍在知識階層,其影響和作用也基本上局限於城市及少數文明發達地區的知識階層。只有因此帶來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精神崇拜相關的文化轉變,才真正改變了每個民眾的一點一滴。

相關新聞
「五四」的另一端:啟蒙意境的追尋 (2012-08-20) (圖)
法國歷史的反思 (2012-08-20) (圖)
五四時期的集會 (2012-08-20) (圖)
五四時期商人罷市 (2012-08-20) (圖)
胡適雕像 (2012-08-20) (圖)
《新青年》 (2012-08-20) (圖)
羅伯斯庇爾 (2012-08-20) (圖)
雕刻時光 長沙文化融和今昔 (2012-08-13) (圖)
譚家坡1號龍窯 (2012-08-13) (圖)
手機動漫作品 (2012-08-13) (圖)
會見 (2012-08-13) (圖)
長沙窯 (2012-08-13) (圖)
「國學熱」探析 (2012-08-09) (圖)
以國民教育推動國學發展 (2012-08-09) (圖)
錦繡之旅 體味江南煙雨情 (2012-08-06) (圖)
咸亨酒店 (2012-08-06) (圖)
平江客棧的房間外景 (2012-08-06) (圖)
牌坊群 (2012-08-06) (圖)
西遞行館 (2012-08-06) (圖)
拙政園 (2012-08-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