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童參加國學活動
從朱壽桐教授的專訪中,我們可以得知,國學尤其是新儒學在香港的發展,曾經有過一個輝煌時期。但是,這種「輝煌」,基本上局限於少數南來文人的精英層面。對大多數香港民眾而言,國學、漢學或者是新儒學,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或者價值模式,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因此,國學在本港的發展,實際情況其實並不樂觀。
這種現象的產生,其根本上,是由於港英殖民地當局的深度殖民造成的。這種深度殖民,影響極其深遠,它在根本上改變了相當一部分香港人對中國文化的觀念。其中,殖民地當局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個人利益與文化價值認同相掛u,從而實現文化殖民的目的。例如,在官員委任方面,出於表面的對本港華人的尊重,殖民地政府確實將一些重要部門的關鍵職位交由華人擔任。但是,此類型的華人,實則已經是經過系統的殖民化教育和培訓的所謂「高級華人」—他們已經完全認同西方文化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因而被許多香港市民稱之為「香蕉人」,即黃皮白心。正是這種「高級華人」階層的存在,產生了群體性的示範效應,再加上港英政府為了抵制其餘意識形態思潮對本港年輕人的影響,不斷強化社會的娛樂化與商業化,使得青年一代人失去了深度思考與文明自省的能力。久而久之,部分人已經不是被動地遠離中國文化與思想,而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主動向中國文化說「不」,向西方文化靠攏。因此,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來自內地的文人知識階層稱香港為「文化沙漠」,也是有一定的現實背景的。
隱性港獨激化分離意識
回歸後,香港從一個殖民孤島,一躍成為中國璀璨的特別行政區。如果按常理判斷,在香港推動中國文化復興的教育,是言之有理、光明正大。但是,一百五十年殖民歷史造成的文化斷層,無法在短短的十五年之內解決。在香港的教育界,「香蕉人」群體仍然大量而廣泛地存在,他們在反對派的唆使下,頑固抗拒中國文化的推廣。部分香港人尤其是青年人,對中國、中國文化的心理排斥,仍舊存在。有時,這種情緒,伴隨著突發事件甚至會有所增強。從整體上看,部分人基於對現實中國的否定,構成了對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的叛離;反之,由於在心中拒不接納歷史、文化的中國,因而出現了對現實中國的疏離,甚至是「隱性港獨」的分離意識,如此構成了一種文化的惡性循環。
當前,社會正在激烈爭論有關國民教育的話題。目前的社會爭執,主要集中在部分教材的內容編纂上。筆者以為,在當前的背景下,爭論是否需要國民教育,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大家應當將討論的關注點轉移到如何辦好國民教育這一思路上來。國民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增強本港未來一代人的國家民族認同。這種認同,既要建立在對現實中國的國情的了解與分析上,也要建立在對歷史中國的全盤把握上,唯有如此,才能夠在心中建立起文化中國的認同。教育界應當抓住當前國民教育的契機,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倫理的價值引導,培養新一代香港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這個角度看,推廣國民教育,是在香港進行國學宣導的有利契機,也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文:陳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