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丹青心履」描摹老北京的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幽明》(東城分司廳胡同,夜幕下的門樓)

 四歲就開始在北京居住的張維志,從小喜歡畫畫,成年後更進修了美術並成為美術教師,教學生畫畫教了三十多年後,他離開講台,終於拿起畫筆,全情投身於自己的創作。

 張維志的水彩及油畫作品主要都是描繪北京極富傳統文化特質的建築,其中既有別具特色的平民居所,也有情懷典雅的名人故居,既有華美瑰麗的商賈大宅,也有巍峨燦麗的帝王皇府。

 十幾年的專注堅持,讓他在筆法精細而風格獨特的作品中,留駐下北京許多經歲月洗禮碩果僅存的歷史見證,以及在城市發展中被拆除從而永遠消失的建築,因而大受加拿大、美國、韓國的觀眾歡迎。《丹青心履》是張維志在香港的首次個展,相信當你親眼見到他筆下的北京國子監牌坊、牌樓、胡同民居,及裝飾精美磚雕的大宅門等建築時,便會明白為何北京的建築,值得他那樣魂牽夢繫。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精藝軒提供

 今年已經67歲的張維志,當年學美術,是在職去教育學院進修,其後自己擔任多年美術教師,雖然整天和畫畫打交道,卻遲遲沒有大塊自己的時間創作。直到2000年之後,時間寬裕起來,又正值北京申奧,城建開始大興土木,對北京建築懷有深厚感情的他,眼看許多頗有特色的民居被拆,便決定用「水彩寫生」這屬於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

 前前後後畫了200多幅,其中很多張維志畫過的房子,十年過去已不在。如今想要再重新回去畫一遍,已不可能。歷史就是會實實在在地過去,所以他既是在畫畫,也是在用畫留住一些會消逝的事物。

 「我從小在北京長大,很多房子看著本來司空見慣,但一旦人家要拆了,覺得再也見不到了,心裡就很可惜。」建築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自不必言說,單是外在形貌上看,也有著獨特的北京特徵。按張維志的形容,這便是「文化和精神的載體」。而當這些房子消失後,或許人們很難再對下一代精確描繪出「老北京」的樣子。

 大多數畫北京畫得特別好的畫家都來自外省,正由於是外來人,所以能更敏銳捕捉到北京的特點。因而當張維志去寫生門樓時,許多老街坊都覺奇怪,說這門樓破破爛爛的,有甚麼好畫的呀,等他畫完,才發現:「哎喲原來這麼好看」。愈是在自己習以為常的環境中發現美感,愈需要漫長的認知過程。他認為北京的門樓,雖然沒有金字塔、科隆大教堂那些西方建築那麼出名,但從歷史角度而言,卻有相同的文化價值。

 現代建築追求花樣百出的手法,但在當年材料稀缺的年代,人們同樣賦予了屋宇許多期望。北京建築裡的文化,體現在每個細部都被賦予含義。像是最常見的如意門,一般是門軸坐在抱鼓石上,石又按屋主的不同身份,雕成不同形狀——文官雕方形,武官雕鼓形。據聞因為文官苦讀趕考時,書僮會挑著兩個方形盒子裝筆墨用具,他日考取後因留戀當年寒窗,所以在家宅前雕下裝飾。而武官的戰鼓,也與身份相應。富戶則在雕花上下工夫,將雕花設計得極為精美,並在其中寓下「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好意頭。

 屋宇主人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寄托,與信心,都融合深蘊在了一簷一壁之內。

丹青裡的畫者心

 不只門樓代表了老北京的文化訴求,連接外院和內院間的垂花門也是重頭戲,房主一般會悉心裝飾。這次展覽中我們看到的《富麗》(北京西城正覺胡同5號的垂花門),便是極好代表。作為古建部門的辦公地,建築如今被維護得十分完好。而《老舖新商》所畫的西城煙袋斜街3號,其實正是毗鄰人們所熟悉的後海,難得的是在人頭熙攘地段,竟能保留下這獨具清代風格的老店舖,舊瓶裝新酒,老舖頭伴隨後海酒吧業的風起雲湧、遊人日日摩肩接踵,也成為一道獨特地標。

 張維志畫的老北京,有種令人心動的精細之美,寫生到這樣栩栩如生的份上,顏色、質感、陰影,一方一寸都和實物毫無二致,實在驚艷。但他卻坦言自己是無心插柳。

 他的作品大多使用水彩,近年兩幅油畫(一幅畫國子監,另一幅畫民居)在溫哥華參展獲得好評後,開始嘗試在油畫布上表現水彩的質感,雖然工具材料完全不同,竟也畫出了水彩的味道。與油畫的厚重不同,水彩的輕靈,更有一種通透悅人的美、輕便易攜的特點,也使之更適合室外寫生。但歸根結底,張維志的畫之所以能讓人過目不忘,靠的是一顆「心」。

 「丹青心履」的含義,一如他教美術時對學生們所說的:「我們畫畫不能只講技巧手法,而要用心。」就像魯迅先生身為文人「將筆插進紙裡,沾的是血」那種全心投入,畫作才會動人,才會將社會、自然中有價值的實物凝固為永恆。

 十年前,許多人不解張維志為甚麼要畫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建築。功利一點來說,「你圖甚麼啊?這麼拚命地畫,為了甚麼呀?」去寫生時,幾口水、幾塊餅乾就站上一天,有時候取景的位置恰好在坑窪不平的溝中,還要戴上帽子口罩,炎炎夏日,一捂就是一整天。有街坊老奶奶看他辛苦給他送來茶水,也有老大爺從他支好畫架起,就搬凳子坐在旁邊看著他畫完。也許的確辛苦,但這是張維志喜歡的東西。他說:「我要給這些建築一種藝術表達,畢竟這是北京的文化。」

 丹青繪畫需要真誠的心,去實踐、履行和兌現。

 而曾經有朋友質疑畫水彩不能畫得像他這麼精細,如今看來,則更像是畫家的自成一格。「我恰恰喜歡那種精美的部分,我就是要精心地去刻畫細節,不管別人怎樣講,因為藝術沒有清規戒律。」藝術傳達了藝術家的態度,就像文學作品是作家的表達。

 張維志說:「我畫的東西不是我個人的東西,而是全社會的東西。」

 誠然,若干年後,假若再展開這一幅幅精緻的畫作,你的眼前或許便會浮現出一個「老北京」,四四方方、紅顏綠瓦、密蔭遮陽,從而陶醉在那個栩栩如生的畫中世界……

相關新聞
「丹青心履」描摹老北京的美 (2012-08-28) (圖)
《丹青心履——張維志作品展》 (2012-08-28) (圖)
《和弦》 (2012-08-28) (圖)
《玷》 (2012-08-28) (圖)
《富麗》 (2012-08-28) (圖)
《商道義成》 (2012-08-28) (圖)
創作對談:在「童年異想」中重回小時候 (2012-08-28) (圖)
「童年–Rainbo 的異想世界」個人展覽 (2012-08-28) (圖)
《放牛的小女孩》 (2012-08-28) (圖)
視覺推介:越南藝術展「越南.今日」 (2012-08-28) (圖)
澳門國際音樂節 歌聲 樂韻 醉濠江 (2012-08-24) (圖)
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一覽 (2012-08-24)
敢觀舞台:精準是王道 (2012-08-24) (圖)
換個角度看城市 香港首次參加利物浦雙年展 (2012-08-24) (圖)
我們雕塑,故我們在 (2012-08-21) (圖)
「我們雕塑 雕塑我們」展覽 (2012-08-21) (圖)
黃子珊《煉》 (2012-08-21) (圖)
郭停女《禾刀木》及《木色》 (2012-08-21) (圖)
陳沁昕《死物的自我毀滅》 (2012-08-21) (圖)
朱淑玲《包裝罪行》 (2012-08-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