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秦嶺,素有中華民族父親山之稱,被譽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其主峰太白山,橫臥在寶雞眉縣、太白和西安周至三縣境內,因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故稱太白。由於海拔達3767米,一日之內便可體驗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或晴雨交替、雨霧繚繞,或冰雪覆蓋、四野茫茫,晝夜溫差極大。長安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六月天」便是指太白山頂氣候寒冷,積雪不化的景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仕珍 實習記者柴龍、成燕妮 圖:本報陝西辦傳真
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太白山因此被譽為「亞洲天然植物園」和「世界植物基因庫」。而在眾多的植物之中,一種叫藥王茶的植物恰如來自雪域太白的精靈,在高山雲霧之巔,展現著頑強的生命力,而歷經千百年形成的神秘採茶文化,更像是冰雪世界的美麗童話。
藥王發現野生茶
藥王茶是植物學上的一種變種植物,學名「華西銀臘梅」,主要分佈在太白山海拔2500-3600米的高山草甸灌叢之中,亦茶亦藥,是「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採藥、修行期間發現的野生茶。
相傳在唐代,有一次孫思邈正在太白山海拔3500米高的山坡上採藥,忽感到口乾舌燥,於是坐在石頭上歇息,看到身邊一種葉片密集、翠綠的灌木,他便順手採了一些葉片品嚐,入口頓覺神清氣爽,他心中為之一震,忙取水來,把這葉片放在杯中,用石塊架著柴火煎之一飲,感覺既解乏又安神,勝過香茶。
高興至極的孫思邈忙把這種葉花多採了一些帶回住地。經過反覆煎飲,證實效果很好。他便把此葉片送給病人當茶飲,治好了不少人的疾病。孫思邈把這亦茶亦藥的珍品及其功能總結記載下來,他也自此終生服飲此茶,並以141歲的高壽證實了藥王茶的養生功效。後人為紀念孫思邈,便將這一植物命名為「藥王茶」。
採茶人再現不老傳說
如若說藥王茶是來自神奇太白山的精靈,那麼,活躍在太白山間的採茶者便是另一路精靈。因藥王茶產自海拔2000米以上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全屬野生,每年夏季都會有近百名採茶者徒步上山採摘,自然晾乾後再背下山。千百年來,他們披星戴月,用雙腳踩出無路之途,涉水穿林,肩扛背馱,讓人們不禁聯想到當年藥王孫思邈尋藥採藥的古老傳說。
在整個太白山區,從事藥王茶採摘的隊伍有將近100人。王興社便是活躍在其中的採茶人之一,57歲的他已經在太白縣待了15年。每年7月,他都會加入採茶隊伍,雖然採茶的路途艱辛,但他卻在這條山路上樂此不疲。在今年的採茶時節,記者有幸跟隨他一起踏上了採茶之路。
清晨四點,太白山還安靜地躺在睡夢之中,王興社和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簡單洗漱,吃過早飯。五點多,天麻麻亮,他背上自己的小背簍,開始上山尋茶。
走在太白山間的小道上,霧氣繚繞,四周鬱鬱蔥蔥,讓人感覺恍若置身仙境。但上山畢竟不是那麼容易,走了一個多小時,記者已感覺有點體力不支,腿腳發酸。與國內其他茶園不同,在這裡採茶,更多的時間和力氣是用來找茶。王興社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要走60到70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藥王茶的生長區,雖然茶葉密集分佈在山巔草甸之中,但是每一棵藥王茶樹都散狀分佈在灌叢中,需要仔細去尋找和識別。這對採茶人來說可不是件輕鬆活兒,即使最精壯的採茶人,每天最多也只能採十斤左右茶葉。
在雲霧繚繞的太白山間,除了魅力四射的自然風光外,一群肩挎背簍的採茶人構成了山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不是南方茶園美麗的姑娘,而是一群年輕精壯的男子,他們的身姿雖不如女子輕盈,卻憑借堅毅造就了一種特別的美景。
高海拔考驗採茶人意志
由於藥王茶生長地區海拔較高,一般來說,只有強壯的男子才能勝任。採茶人李紅海說,即使是當地人,也很少爬那麼高的山,今年與他們一起採茶的四個老鄉,進了四次山,都因為體力不支提前回老家了。但採摘藥王茶考驗的絕不僅僅是採茶人的體力,還有其堅韌的意志。
王興社介紹,太白山上陰晴不定,經常會遇見過路的雨雲和突然的降霧,有時天氣晴朗,但很可能因為突然飄過的陰雲而降一場大雨,所以,每次上山,除了帶上採茶工具,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雨披。「降大霧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兩三米的隊友,聽得見說話聲音,卻看不見人。」王興社說,因大霧走失的情況時常發生。遇到變天時,他們會想辦法周旋,如果不是特別惡劣的天氣,他們不會下山,因為上一趟山太不容易。記者跟著王興社走到半山腰時,一陣濃霧降下,頓時感覺身在霧海,那種感覺,有美麗,也有無奈和害怕。
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王興社告訴記者,採摘回來的藥王茶必須立刻殺青,過夜的茶葉會因為營養成分的散失而失去特有的品質和口感,因此採茶人必須在天黑之前回到山下的宿營地。而下山的路同樣險惡,甚至比上山時更難,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很難想像他如何可以在這條道路上堅持15年之久。
對採茶人來說,藥王茶的傳說讓他們在心裡或多或少充滿了嚮往好奇,而每天背簍裡盛滿厚厚的茶葉,則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