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聰仔(化名)(左)會考成績大倒退,聰母(右)始發現兒子有問題,後確診他患有輕度抑鬱症。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馮晉研 攝
——31%有精神病臨床病徵 專家倡推健康普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在成年人眼中,年輕一代本該無憂無慮,但其實他們心底卻是滿懷心事,不少更已有爆發情緒病的危機。一項調查顯示,44%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31%受訪中學生出現中度至嚴重精神困擾。有社工指,最年輕的個案更只有10歲。有學生於初中時已有抑鬱表徵,但家長及事主本人均無正視問題,結果大學時情況惡化,要休學數年接受治療。專家建議政府推行「全港中學生精神健康普查」,以及早識別有問題的學生。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去年底至今年4月,進行了一項「中學生抑鬱狀況調查」,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了來自10間學校逾2,000多名中一至中五級的學生。結果顯示,24%學生有患上情緒病或精神病的風險,需要及早跟進及介入;31%學生出現情緒病或精神病的臨床病徵,需要接受專業評估及治療;另44%受訪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包括易怒、煩躁、情緒低落和事事不起勁等。
中三病發 大學確診休學
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表示,上述數字令人憂慮,她指有抑鬱症狀的學生會受情緒影響而出現沉溺或退縮行為,如長期在家中,不願外出,長遠而言會有社交障礙,嚴重者甚至會自殘或輕生。
郭韡韡又表示,15歲或以上的青少年處於抑鬱症病發的高峰期,但抑鬱症狀易被忽略,甚至連學生本人都不覺得有問題;加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易被誤解為反叛和放縱,結果青少年情緒未被及時疏導,最終惡化成病。
現年24歲的Chris(化名),中三時已出現精神困擾,總覺得別人在非議和敵視他;中七時甚至有被迫害的感覺,升讀大學後更經常曠課。Chris在家人的支持下求醫,確診患上思覺失調。他休學幾年間,一直接受藥物治療,現已康復,並重投大學。Chris坦言,高中已察覺自己不妥,但礙於面子,「收埋自己」,直至他在家中大發脾氣及搗亂,家人才意識有問題。
「宅在家」發脾氣始揭患病
20歲的聰仔(化名)表示,初中時,上學欠動力,總是拒絕朋友的邀約,只想留在家中。聰仔母親一直以為兒子只是經歷反叛期,直至兒子會考成績大倒退,加上大發脾氣,與兒子乖巧的本性大有出入,才知道帶他求診,確診他患有輕度抑鬱症。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資深社工戴曉寧透露,最年輕出現情緒和精神表徵的個案更只有10歲,該會呼籲家長多留意子女行為,又促請政府和家校正視問題,建議增撥資源於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以及推行「全港中學生精神健康普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