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將漢字的構造規律歸結為6種條例,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其中,前4項稱為「造字之法」,而轉注、假借兩項,則稱為「用字之法」。
在造字4法中,「會意」和「形聲」屬於合體字,即由兩個或以上偏旁組成的字。所謂「形聲」,《說文》說:「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依事物的類別,取一字作為形旁(形符),然後再取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比擬讀音(聲符),最後將兩者組合而成新字。至於「會意」,《說文》說:「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意思是比附兩個或以上不同的義符,以會合成一個新的字義。
有邊讀邊 見「秤」讀「平」
在《說文》所載9,353個小篆中,形聲字佔整體約85%。由於形聲字佔了漢字中的絕大多數,現代人只要看見「合體字」,往往都視之為「形聲」字,習慣「有邊讀邊」。例如天文星座「天秤座」的「秤」字,由於右旁「平」的關係,不少人會讀之為「平均」的「平」。早前,颱風「天秤」襲港,香港天文台亦將「秤」讀為「平」。
翻查字書,「秤」字不見載於《說文》,唐代初年的《干祿字書》,則以之為「稱」的後起俗字。北宋時期的《廣韻》、《集韻》,說解大致相同,均以「秤」為「稱」的俗字,讀為「對稱」的「稱」。
實為「稱」字 聲符音爯
「秤」讀為「平」,是近代的後起讀法。考坊間所見辭書,只有《李氏中文字典》兼收「平」此後起讀音;其餘如《粵音韻彙》、《廣州話標準音字彙》、《粵音正讀字彙》、《廣州話正音字典》、《商務新詞典》等,「秤」均只有「稱」字去聲此一讀音。
「秤」為「稱」的異體字。「稱」字從禾爯聲,右旁為聲符「爯」,表示讀音;左旁為形符「禾」,表示以禾為銓衡重量的單位。《說文》釋「稱」為「銓」,即衡量輕重之意。
現代漢語「市秤」、「戥秤」、「磅秤」的「秤」,都是衡量物體輕重的器具,讀作「對稱」的「稱」。「天秤」的「秤」,亦理當如此。不過,在「有邊讀邊」的習慣下,「秤」讀為「平」,似乎已約定俗成,反倒成了大眾的主流讀音。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 謝向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