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班學生在回收站幫忙踩膠樽,為環保出一分力。記者劉思諾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思諾)「綠色生活」成為全球潮流,但香港這個發達的城市,卻仍停留於「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廢物分類口號,環保水平落後於形勢。19位高中尖子,包括9位高考、文憑試狀元早前出發到台灣考察當地的環保工業,見證「垃圾變黃金」。有學生感慨指,「香港連回收箱都嚴重不足,環保政策只留於表面」,促請港府應推出更多措施推動環保。
19尖子赴台考察環保工業
19名尖子參加了由康泰遊學中心舉辦的「狀元旅遊萬里行2012」,當中除了高考及文憑試狀元外,尚有10名來自基層家庭的品學兼優生。今年遊學團主題為「環保及永續發展」,康泰董事長黃士心亦有隨團參觀,他笑言自己亦是環保「初哥」,要親身參觀及「取經」。
一眾學生獲安排參觀多間環保企業,包括專門研究製作有機洗髮水的環保企業。有關公司的辦公大樓引入了節能、減廢及綠建築的環保概念,大樓內的水龍頭設腳踏式開關,讓用家「洗多少踩多少」。有環保企業的產品包裝不單可回收或分解,更有「瓶中樹」設計,當用家用完產品後,可將包裝瓶放在泥土裡,經灌水後,包裝盒底的種子會發芽生長,甚至可長出大樹。學生們更參觀了台灣慈善團體的環保教育站。原來在20多年以前,已有慈善團體開展垃圾回收行動,在台灣共有約5,000環保回收分站,團體將回收得來的廢棄膠樽變為賑災的毛氈、衣服等,實行「垃圾化黃金、黃金化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盼制訂更多可行環保政策
學生們亦把握機會,到訪北投垃圾焚化廠,透過各項的交流活動,學生們更全面認識台北環保工程發展。恒生商學書院6A狀元余海琪認為,香港的環保教育做得不足夠,只是限於「口號式」的回收行動,但台灣卻是以創新的行動保護環境,她希望特區政府可制訂更多可行的環保政策:「台灣特別為廚餘設專用的垃圾車,但是香港對於回收廚餘政策卻遲遲未有定案,連基本的回收箱都不足夠,令人失望!」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中四生姚宛廷表示,近年港人經常爭論應否興建焚化爐,她在參觀過台北的垃圾焚化廠之後,可謂大開眼界,因為當地的焚化廠可與城市共融,焚化廠旁邊設有開放的休憩公園和公眾泳池,而旋轉餐廳更是圍繞煙囪而建,「我們以往對不少環保議題都只有片面的見解,希望將今次的見聞向身邊的人宣揚,加深他們對環保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