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9月1日下午在總部舉辦了「香港文化發展前景座談會」,圖為座談會與會者合照。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9月1日下午在總部舉辦了「香港文化發展前景座談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馬逢國擔任嘉賓,文總會50多位屬會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為香港文化的蓬勃發展建言。
政府投資30億 民間資源不足
馬逢國簡述了香港文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包括機制、政策、資源分配等方面。他說,香港政府每年在文化的投入不算少,接近30億元,可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可是,社會上存在重商輕文的嚴重情況,政府部門也繼續沿用殖民地時代的一些思維和機制,儘管特區政府對文化有相當的投資,卻無法令市民看到政府對文化的支持。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15年了,由於新增資源的局限,對民間的藝術團體的資助遠遠不足,甚至回歸之後很多新成立的藝團更無法進入受資助的名單,加上缺乏表演和排練場地的制約,確實窒礙了香港文化發展的空間,而藝術家的地位也得不到提升。這兩年社會上更有「去中國化」的意識抬頭,原因在於香港欠缺文化教育特別是中華文化的推廣,情況實在令人擔憂。香港文化發展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待政府的全面檢討和改革,而改革需要極大的魄力,官員要轉換思維,勇於破舊立新,才能取得實效性的進展。
六中全會決議 港社會乏關注
馬逢國還說,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把中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要提高文化的軟實力,對香港可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一年來完全沒引起香港社會的關注,政府、業界對於這一政策無動於衷。當前,內地各大省市正熱火朝天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香港如不趕搭這趟順風車,跟不上,很容易就會被邊緣化。
高敬德:根本問題在文化政策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指出,香港的人心未回歸,根源是文化還未得到認同,最根本的問題是香港政府沒有把推廣中華文化列為文化的重大政策。因此,香港回歸15年,但港人還沒有要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意識。高敬德也認同香港對開拓文化創意產業後知後覺,他建議港府和業界應配合國家政策做好部署,發揮創新思維,捷足先登,才能獲得發展的黃金時機。
提到香港文化發展的前景,高敬德特別強調,文化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令人遺憾的是,政府一直重商輕文,看不到文化的無形作用,對民間文化大社團更欠缺重視和扶持。眾所周知,香港民間文化團體蓬勃發展是香港文化的最大特色,從這10年間,民間文化團體如雨後春筍地發展壯大就可見一斑。而像中華文化總會這類綜合性大社團的誕生,也成了香港文化的另一大特徵,文總會形式猶如內地文聯,但性質卻是民間自發。成立12年來,已迅速發展成為一股弘揚中華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新生力量。他希望新政府能登高望遠,重新審視文化的重要性,因應新形勢,做好文化的定位工作,提升民間文化大社團的地位,大力支持小社團,加快推動中華文化,積極創造文化活力,共創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遠景。
馬逢國為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的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該界別候選人還有蕭思江、周俊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