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盧文端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經濟民生最關乎市民的切身利益。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九成市民最關心經濟民生。目前外圍環境趨向惡化,香港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最需要集中精力應對經濟民生難題。然而,過去幾年的泛政治化傾向,衍生數不清的爭拗。民粹主義泛濫,內耗和爭拗不斷,令政府動輒得咎,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社會亦缺乏搞好經濟的和諧環境,這不僅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亦令香港社會產生了可能會被邊緣化的憂慮,最終受害的是廣大市民。今屆選舉形勢複雜,競爭激烈。選民應該用好手中的選票,選出愛國愛港、理性務實、真心真意為港出力辦事的候選人,否則,下一屆立法會將更粗暴無理,香港更難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前途堪虞。
經濟和民生向來是選舉的重要議題。目前如火如荼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各候選人談得最多的就是振興經濟,創造更多職位,希望吸引選民支持。過去,克林頓能以名不經傳的州長身份擊敗老布什,成功登上總統之位,其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就是「那是經濟問題,笨蛋!」選民關心經濟、民生,在本港也是如此。儘管新一屆立法會增加了議席,新設了「超級區議員」,普羅選民一人有兩票可投,選戰更激烈,政治氣氛更濃厚。但是,最新的民意調查發現,89%的受訪市民重視候選人的民生政策,較2008年的調查增加了兩個百分點;75%受訪者重視候選人的經濟政策;重視候選人政治訴求的市民佔64%,只居第三位。
去年區議會選舉反對派遭遇挫敗,尤其是多名反對派明星「墮馬」,已傳遞清晰信息,選民不歡迎說空話、不辦事、玩激進、逆民意的劣質政客,只有真心為民辦實事、親力親為改善民生的候選人才能得到選民的支持,這對於即將到來的立法會選舉具有啟示意義。
施政屢被狙擊 香港發展受挫
當前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大,美國經濟表現仍然疲軟,失業高企,加上歐債危機進一步深化,香港面對外圍嚴峻形勢,經濟前景不容樂觀,民生問題非常突出。例如,樓價高企不下,貧富懸殊加劇,長者貧窮依然,年輕人出路愈走愈窄,競爭力每況愈下。在惡劣的形勢下,社會各界本應同心協力,出謀劃策,共渡時艱。令人憂慮的是,本港社會過於政治化,政治爭拗愈演愈烈。一些政客為了政治私利興風作浪,大肆拉布阻礙政府施政,拖延經濟民生議案,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新政府提出的架構重組當中不少是針對市民關心的議題對症下藥,使政策制訂和執行都更為配合和順暢。例如,新的房屋規劃及地政局把樓房供應和土地開發與運用合二為一,協調土地開發和房屋供應,可盡快覓地制訂土地儲備表,盡速興建公屋以至各項商業和公共服務物業,滿足市民需要。但是,這樣利民的架構改組最終因為政客的狙擊未能在上一屆立法會獲得通過,需要在新的立法會內從頭來過,更不知何時才能落實,既影響市民盡早「上樓」,也令各項基建項目繼續拖延,香港繼續蹉跎歲月,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民生改善乏力。對於這種泛政治化的嚴重後果,市民看在眼裡,心中有數。
選舉文化變質 經濟民生被忽略
隨著9月9日選舉日臨近,各候選人選情緊湊。從目前選舉辯論的狀況來看,選舉泛政治化、噁心謾罵、人身攻擊大行其道,市民最關心的經濟民生問題反而被忽略。有的候選人把國民教育等社會課題政治化,甚至對有利消費、就業的「自由行」也進行攻擊,肆意抹黑。有的候選人在各大選舉論壇指罵不同參選人,甚至大搞人身攻擊,充斥語言暴力。市民看到的不是理性、平和的辯論,而是互相鬥大聲痛罵對手的吵鬧,湮沒了理性的公共政策討論。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建設的意見得不到重視,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如果不能多選一些理性務實的候選人成為議員,下一屆立法會更可能較以往更粗暴,社會更加紛爭撕裂,更加變得失去理性,更難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前途堪虞。
選對候選人 免蹉跎歲月
面對香港經濟內憂外患,社會各界應集中精力討論當前經濟難題,把焦點放到和民生有關的實事上,才是應有之義。所幸的是,愛國愛港候選人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繼續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了解到市民希望議員關注民生問題,香港不能再拖;他們親身體會到,香港貧富差距嚴重,勞工基層生活倒退,要進入立法會為打工仔女和小市民發聲;他們非常理解香港人已經受夠長期的政治爭拗,無論是政治議題還是民生議題,香港社會必須超越對立,才能行前一步。通過比較候選人的言行,誰人真心為香港、誰人做騷騙選票一目了然。
香港因為政爭過多已經浪費了太多的寶貴時間,香港已經經受不起沒完沒了的折騰,沒有多少老本可吃了。如今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應對經濟民生難題,讓市民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選民應該用好手中的選票,選出理性務實、真心真意為港出力辦事的候選人,扭轉本港的論政議政文化,避免香港發展步伐再被拖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