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蘇友老人在自家(現存北大營營房)院中,呼籲保護歷史建築。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編者按:日本近期將釣魚島「國有化」,引起全體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明天(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81周年,再令國人回憶起當年日軍悍然侵略中國東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強行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欲將其變成日本版圖一部分的痛苦歷史。本報記者近日再到當年東三省的歷史遺跡採訪,發掘曾在日軍鐵蹄下煎熬的人民當年的恥辱記憶,以及如何看待今日的中日關係。從今天起,一連三天推出「勿忘國恥」系列專題,希望國人都能永遠記住這段歷史。
81年前的初秋,日本在遼寧省瀋陽市近郊製造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柳條湖附近硝煙四起、殺戮不斷,抗日第一槍在這裡打響;81年後的今天,這塊土地的纍纍彈痕早已褪去,不過在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的協助下,記者親歷了那些塵封在古街、小巷、民宅甚至地下的歷史,見證國土淪陷、國破家亡的恥辱。它們是這個民族刻骨銘心的傷痛,永不能忘。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柳條湖碑銘刻歷史
鋼筋鑄造的柳條湖橋上車輛穿梭,橋下開闊的車道旁,一座大理石紀念碑孑然獨立,上書「柳條湖橋」,儘管當年的確切地址已難以辨認,但根據碑後鐫刻的柳條湖事件始末可知,就是在這附近,流離失所、國破家亡、頑強抗日開始成為伴隨中華民族14年的字眼。走近端詳,字跡上的墨汁歷經風霜早已褪去原色,但那些觸目驚心的細節仍字字句句銘刻在每個國人的心上。
穿過人潮熙攘的北大營集市,在一片現代化住宅前的開闊空地上,此行的嚮導——文物保護志願者停住了腳步,「這塊空地上,曾是一座日本人自己建的滿洲事變博物館,為了證明『九一八事變』是東北軍的行徑,裡面是日本人捏造的事變證據。」如今,其殘跡已煙沒在城市建設大潮中。
北大營變頹垣敗瓦
穿過車水馬龍的瀋河鐵路,取道北大營東路深幽的巷子。初秋的陽光中已夾著些微涼意,柳暗花明處,是一方祥和的院落。如若不是志願者的提醒,誰都難料眼前這兩排略顯凌亂的青磚鐵瓦平房就是當年東北軍的精銳部隊——第七旅的駐紮地北大營的營房,日軍從此打開了侵吞中國土地的閘門。2005年,曾有報道稱瀋陽北大營最後的遺跡——一間保存完好的馬廄被拆毀,令人扼腕。而眼前北大營營房的重新發現無疑會給人們些許寬慰,與被毀掉的遺跡相比,這裡是幸運的。但它的現狀,卻也著實堪憂。
蘇友老人今年已經85歲了,新中國成立後搬來這裡,大半生與這些青磚鐵瓦朝夕相對。1949年,他作為二營六連的指導員在這裡看押4個營的國民黨俘虜兵,「那時一共有7排21間房,後來拆遷蓋樓,就剩下這兩排了。」在鄰近的現代化高樓的掩映下,這裡的破舊愈發刺眼。「現在這裡的生活狀況比棄管小區還嚴重,垃圾堆在路邊,根本沒人管。」
歲月在老人們的臉上留下風霜的痕跡,歷史的滄桑也爬滿了冰冷的青磚牆。昔日金戈鐵馬的鼎盛早已不得見,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平靜。戰爭的硝煙熄滅,牆內的裊裊炊煙升起,如今北大營延續著歷史。
耄耋老人盼保殘址
經走訪了解,這裡房子的產權現歸軍區所有,居民多為獨居老人或幾代人同住,蘇友就和老伴、兒子一家共同生活在這裡。
「這裡的確就是張作霖(當年東北軍司令張學良的父親)當年的兵營。」蘇友非常確定,「當時來確認遺跡的時候,就是我做的講解。」「後來,媒體、學者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這裡。瀋陽市委黨校的一位教授承諾我,這裡是定下來要修建紀念館的,只是什麼時候能真正開建,還不能確定。」
這裡的很多居民都和蘇友一樣,盼望著一些變化。修建紀念館就意味著現在的居住條件能得到改善,甚至住進高樓。但在蘇友心裡,他的盼望卻不止於此,「這裡的環境的確需要改善了,老建築是應該保護起來的,中國的歷史不能被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