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漩口中學遺址的入口處放置了一個碎裂的大石鐘。
一連走訪了幾個受害嚴重的災區,不論是綿竹、北川還是汶川,很多地方因為破壞太大而無法原址重建,政府不得不另擇其他地方重建。在重建的時候,也考慮得比較長遠,嘗試融合當地的民俗風情,將一個寂寂無聞的藝術或少數民族聚落發展成可持續的產業或觀光業,有效地提高當地人的生產力,改善原有的生活。綿竹年畫村便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年畫本來便是歷史悠久的藝術,蘇州市政府在重建這裡的時候將江南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與年畫藝術融合,營造一個具有美感又有情調的藝術村,大大提高了年畫的價值。
而將無法修補或重建的災區改建成遺址公園的處理方式也值得仿傚。遺址公園的價值不僅僅是招徠遊客,更重要的是這種大型災難場所對日後研究災難或教育後代都有積極的意義。除了教育價值以外,遺址公園也是拍攝災難電視劇或電影最好的外景地,某程度來說,這裡凝聚的力量已遠遠超過其本身所賦予的價值。
雖然如此,但要發展成具規模的旅遊景點還是有點勉強。交通不方便,如果不是從成都出發的話,從一個景區到另一個景區所耗費的時間遠遠超乎想像,中間沒有銜接點,也沒有單一的交通工具直接到達目的地。北川便是最好的例子,從成都可以直接去新城,但若去老城的話,必須在擂鼓接待中心購買觀光票前往,過程十分轉折。而從遊客的角度出發,如果災區沒有其他附屬的景點,一般人也不會計劃只遊覽遺址公園,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水磨古鎮算是成功的重建範例以外,綿竹年畫村和巴拿恰步行街的旅遊配套還不夠成熟。
災區旅遊並非不可能,如果懂得找主題的話。其實災區的建築十分有特色,不同的區域由不同市政府重建,如綿竹由蘇州市、北川由濟寧市、水磨由佛山市重建,所呈現的風情與特色都不一樣。考察四川建築也是一個有趣的遊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