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錦康於一年前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獲得「第八屆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獎殊榮,頒獎時在台上代表眾得獎者致辭。
香港股壇紅綠燈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錦康,一心想要在香港這個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金融中心,以自己的身體力行讓市民大眾對經濟有正確的認識,破除賺錢至上的迷思,還原經濟本身「經世濟民」的內涵,令全民可以理性投資,社會自然便可以和諧發展。
在世俗人眼光中,黃錦康無疑是一位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他曾任年薪二三千萬港元的上市公司高級行政人員,同時亦憑著其獨到眼光,在股市及樓市方面屢創奇蹟,且更獲頒無數經濟英才獎項,成就可謂一時無兩;但在黃錦康心中,這些無心插柳成蔭的身外物,卻提醒他這只是一些離成功尚遠的副產品。
回首過去三十年,黃錦康「經世濟民」的理想雖然還是初步階段,但他處之泰然,並相信各種榮譽都是社會對他多年付出的一個重要肯定,這些鼓勵和認可,讓他更加確信自己最初的理想,也令他更有信心多年用心血澆灌的花,終有盛放的一天。
經濟哲理 無私奉獻
黃錦康的童年並不富有,難聽一點,簡直是「經濟拮据」,日子一點也不好過,亦因為這樣,他對「經濟」一詞也特別敏感。由於父親早逝,黃錦康小小年紀就得跟其他兄弟姊妹一起背負家庭重擔,當時黃家靠開雜貨店維生,黃錦康便開始幫母親打理店舖,對於商品交易有了最初的感受,黃錦康更笑言,自己從商應該要由八歲算起呢。
時至今日,黃錦康貴為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事業如日方中,在累積超過四十多年的營商經驗,理應是恃寵生嬌之時,但他卻寧作市場明燈,造福世人。對於黃錦康而言,人生閱歷越多,就讓他對人生觀有更深的大徹大悟,他以自己深厚豐富的知識,把投資哲理與世人分享,在無私的奉獻下,受益者亦與日俱增,成為坊間一時佳話。
黃錦康認為,無論面對股市還是樓市,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對不可預知的將來,公司或個人應該採取怎樣的策略,而「格物致和」無疑是最好的入門之道。他解釋,「格物致和」在西方即體現為重視系統化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試驗和資料去追溯歷史脈絡,找到事物發展規律,為決策提供方向。黃錦康認為對於不可預知的未來,中國道家講究「法道自然」,實質也是「格物致和」,他們亦提倡通過大量研究,尋求自然規律,亦即順應歷史洪流採取行動。
人生打擊 大徹大悟
黃錦康憶述多年營商經驗時表示,80年代他遠赴英倫,修讀國際金融為主的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MBA)返港後,先後進入了高手雲集的香港聯交所及證券行,擔任過研究主任及從事機構客戶服務的高層。在剛入證券行的時侯,黃錦康就下定決心跟大師傅們學習,就算被罵也覺得開心,因為可以學到真功夫,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從寫研究報告焦頭爛額,到後來虛心學習,找到股市升跌的內在動因,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慢慢摸出門道。那時候,他全身投入股市分析,每晚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憑藉熱情和執著,前瞻的準確度也與日俱增。
在這幾年之間,黃錦康將自己融會貫通的一套分析理論在股市當中不斷實踐,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加上在媒體建立的對於經濟政治事件的敏銳判斷力,令看市的準確度一度高達七成,逐漸成為業界有名的「股壇新星」。此外,黃錦康還抱著監督社會、針砭時弊的心態,他與熟稔的媒體朋友交流,並在報章發表專欄,對股市及宏觀經濟走勢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見解,相比財經記者可謂更接近金融前線。在那時,黃錦康已經對投資的法門了如指掌,經過多年的磨練和積累,能準確看到國際外圍大環境如何影響香港經濟,並一針見血指出其中的趨勢和問題所在。然而,就在他躊躇滿志之時,人生的不幸攜帶著97年金融風暴已悄然殺到。
1997年,黃錦康太太不幸因患上不治之症捱過兩年逝世,令他遭受到人生巨大打擊;期間,亞洲金融風暴為幾乎癲狂的香港股市帶來滅頂之災,樓市也狂跌不止。其實那時黃錦康早已經過分析,獨排眾議預見到樓市會大跌七成,所以亦早作準備,在經濟方面逃過了97一劫,雖然他能保住家財,但卻無法換回太太的生命,令他一度墮入萬念俱灰的黑暗深淵。經過時間的沖淡,黃錦康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在他眼裡,財富衣食有啥意思?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可看通經濟大勢,可以寫出具有批判性的文章,但仍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眼觀眾人為了財富和地位,在金融風暴來襲之時卻喪失了最重要的家庭親情。就在他失落迷茫之際,一次偶然看財經新聞的時候,「經世濟民」四個大字猛然在他腦海中浮現。黃錦康想到,如果市民一早知道經濟不應該只是賺錢那麼簡單,而是要經世濟民;投資也不是全投機,而若能理性分析的話,97年金融風暴的慘劇就有可能避免。於是他想到不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自己多年來的一套睇市本領來喚醒那些沉迷在數字遊戲中的人們,教育大眾要建立「先了解,後投資」的正確態度,進一步傳遞經世濟民的觀點,破除大眾對於經濟的迷信。這個重新萌生的理想如同黑夜裡的啟明星,照亮了他人生的道路,支撐他在另一個起點重新出發。
市場起跌 精準掌握
談到如何可以精準掌握股市樓市走勢,黃錦康認為市場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做好充足準備,實踐「先了解,後投資」守則,自然有較大保障。在黃錦康眼裡,樓市比股市要來得更兇險,所以他將在財經界的一套理論轉到樓市,尋求最準確的預測,事實上他發現股市樓市基本結構其實也是大同小異,不同的是股市可以控制在自己能力承受之內,而樓市卻很難控制,稍一失手,便會將一生艱苦賺取的財富付諸流水。黃錦康續表示,其實香港投資者經過了多次金融風暴,早已有一定的認知和承受能力,像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雖然香港亦受牽連,令股市樓市急挫,但黃錦康卻在危機中看到機會,認為這是一個令市民再次認真對待投資的教育機會,要在環球金融風暴的大背景下向市民傳遞樓市是可以分析的,灌輸真正「先了解,後投資」的理念。
在次貸危機下,市場一片悲觀之時,黃錦康再次出來,指出香港不會因金融海嘯而面臨像97年的慘狀,而只會帶來陣痛。果然很快樓市經過短短半年又重拾升軌,黃錦康再次命中十環,用三次準確預測向市民證明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雖然樓市中充滿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因素,但黃錦康卻多次都能抓住最影響市場的必然因素,做出正確判斷,力證市場是可以分析的論點。亦因黃錦康在金融界和樓市上打滾多年,令他對市場內外有豐富的認知,見證了香港金融市場歷史巨輪的變遷。
邁向國際 步步為營
除了股市樓市之外,近期打得火熱的人民幣投資及國際化話題上,黃錦康亦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遠見,他認為中央把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對外窗口試點,實在是最合適,亦是最聰明的做法。不過,若要將一種不流通貨幣變為國際貨幣,卻是非常危險的舉措,而且會遇到相當大的風險,因為國際財金大鱷會看準機會興波作浪,企圖操控該貨幣匯率賺取豐厚暴利,而令貨幣急升暴跌,令貨幣國家經濟嚴重受損,甚至一沉不起,所以要找一個合適的平台作為橋樑,將一切問題化解。香港得天獨厚,經濟體系穩固,而且幾經數場金融硬仗仍然屹立不倒,上文所見,黃錦康在過去三十年親身見證股市及樓市相繼從剛起步的階段經過不斷的衝擊洗禮後,茁壯起來,發展為成熟而又受得起國際資金流向的衝擊,足證整個金融架構足可抵禦風浪,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對外窗口試點,實是最理想之選。相反內地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都未必能夠勝任,始終內地金融體系較少涉獵國際經驗,面對上落甚大的國際大市,恐怕未有充足經驗可應付。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是促進中國對外經貿的重大商機,但同樣亦是最大考驗,相信以香港今日的國際金融地位,理應是足可應付有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