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瓦良格號運抵大連時銹跡斑駁。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設計圖紙是航母的核心,在當年歐美對中國實行軍事武器禁售的背景下,中國可以獲得「瓦良格」號的全部設計圖紙尤為不易。據媒體報道,在徐增平成功拍得「瓦良格」號的當晚,就有不明直升機降落在「瓦良格」號上,烏國防部和俄情報人員搶先一步取走關鍵圖紙,而最終圖紙失而復得,為中國首艘航母的改造提供了技術條件。
缺失圖紙 老徐赴烏索回
據報道,「瓦良格」號航母的圖紙資料近20噸重,當時存放在造船廠的兩個大資料庫中,烏方更直言中方要全部翻譯成中文,需100名專業翻譯幹兩年。這些資料都極其機密,船廠資料庫的每層樓都安裝了有線電視監控系統和紅外線報警裝置,兩人組成的巡邏隊定時逐層巡邏檢查。
徐增平將圖紙資料運回國內後,才發現在30多萬張設計圖紙中,部分關鍵部位的圖紙缺失。報道稱,原來在他們到達船廠之前,烏國防部和俄情報人員已取走了那部分關鍵圖紙。後來,徐增平再赴烏克蘭,說服了黑海造船廠廠長和總工程師,獲得了船廠工藝室保存的另一套完整圖紙。
改裝過程中 作用重大
圖紙在「瓦良格」號改裝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2006年前後,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第一次登上「瓦良格」號後向媒體透露,艦上雜亂無章,「基本上類似一個空殼子」,內部有一兩千個艙室,但都是空的。而到2009年,他第二次登上「瓦良格」號航母後發現,艦艏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徽章已經拆除,舷側的俄文艦名被剷去。當時幾千名工人在艦上忙碌,「有電焊的,有安裝的,有負責清理的,晝夜不停」。
2011年7月27日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在這前後,這位專家第三次登上這艘航母。「當時甲板上已經有不少設施,可以看出雛形和規模了。艙室裡很多東西都裝上了,動力裝置也基本安裝就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