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舒婕
從這一波經濟衰退前就成為焦點的大陸台商轉型話題,一直受到媒體關注。但筆者在與台商接觸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對於「二轉三」(從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到地三產業)的道路怎麼走,大部分人仍覺得困惑迷茫。
目前在大陸經營打拼的台商中,多數已經從事製造業數十年,對於服務業經營的模式、銷售通路等要素獲取,幾乎一片空白。「我這輩子都在做橡膠生產,讓我去經營便利店,完全沒有頭緒。」在福建經營橡膠公司的林姓台商的個案,具有一定代表性: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台商並不願意輕易試水。
從外銷市場轉戰內銷市場,要承擔的市場風險也很大。廈門市台商協會會長黃如旭從3年前開始,嘗試生產自有品牌的皮包。「我相信如果拿到北京的新光天地絕對熱銷,但是我們的品牌知名度不夠,根本進不去。」儘管後來轉為自營專賣店稍見起色,但尋找店面的精力與高昂租金成本,並不是每個台商都能負擔得起的。
主管部門協助 提供專業幫助
近年來,大陸陸續出台了扶持台商轉型升級的政策,但在此之前,「二轉三」的台商亟需對於市場的分析判斷,避免盲目投資市場飽和度過高的行業。按照大陸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葉惠德的說法,即便是一顆餃子,外銷與內銷的口味,都要經過謹慎的市場分析之後作出區隔。要進行意向行業的市場調研,僅靠台商自身或是地方台商協會力量,操作運行難度很大。
筆者認為,如果能以台商個人申請,台商協會梳理整合後,與大陸地方相關主管部門,如台辦,發改委等會商,借助主管部門的力量對於在地台商轉型意向較為濃厚的一些第三產業,作出市場的分析調研,以及引入專業人士的建議,作為台商「二轉三」的參考,就是實實在在的幫助與鼓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舒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