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河陽古民居:一個村莊的史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河陽古民居

 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鎮西1.5公里的河陽村,始建於唐朝五代末期,為元明清時期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是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省級文化名村。距縉雲縣仙都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10公里。古香古色,千年古村,明清建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忠成 實習記者 鄭儒儒

在朱潭山的季家民宿睡到自然醒,韶光明媚,農家屋簷上的鼎湖峰放下桀驁的架勢,融入了一片田園農舍裡。溪邊傳來女人們談笑的尖脆聲。過了好溪上的石樑橋驅車前往新建鎮的河陽古民居。

 汽車穿過幾個富裕的「新農村」,就到了河陽古民居。一下車,一位灰白頭髮的老人背著鋤頭走過了一片長滿蘆葦的空地。空地之下還有被水渠勾了一圈的地基,這分明是一處古建築的遺址。原來,過去這裡曾是一座令河陽人都驕傲的「十八間」建築。由於傳統建築的木構結構,幾年前,一場火災吞噬了屋宇,連帶著千年的榮耀一起消失在熊熊火光裡。

 陽光照耀在一片金燦燦的廢墟上。這是走入河陽村的第一道景觀,他以一種失落的姿態象徵一個文明的消失,他似乎告示人們要拿出嚴肅的態度,來到這裡,不僅僅只看到10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築群,十餘座明清古宗祠,百餘棟古民居……更重要的是,他要給你慢慢訴說一個村莊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那些流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代吳越國掌書記避亂遷居

 文翰公祠是一座清代徽派建築,三層馬頭牆邊開出了一道側門,從門前路過,根本無法想見裡頭的大小。整個建築像封閉的牆體圍合成的火柴盒。走進側門,才能看見祠堂真正的正門,門前是四尾高聳的桅桿,每一根桅桿都象徵著一位中了進士或舉人的族人。

 走進祠堂,橫樑下掛滿了牌匾,樑柱上的彩繪故事畫仍舊清晰可見,柱上的牛腿精雕細鏤出和合二仙,東邊間放著明代獨木金雞獨立桌一套,整個天井院落裡鋪滿了用竹管篩過的鵝卵石,中堂裡供奉著河陽朱氏始祖朱清源與朱清淵兄弟的畫像。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錢鏐所建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於錢王採取 「休兵息民」政策,吳越國一時富庶兩浙。

 公元933年,原吳越國掌書記朱清源、朱清淵兄弟倆為避五季之亂,暗自尋找隱居之地,終於發現了縉雲建洋溪畔這個「土沃可耕,泉甘可釀」的風水寶地。定居以後,為使後人不忘朱氏之根,故從祖籍河南信陽中取頭取尾湊成「河陽」命名。

 遷居河陽的第28個年頭,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久後,小小吳越國終歸於大宋王朝。昔日吳越國掌書記,此時早已身披蓑衣,腳踏草鞋,在河陽的山水風光裡悠然地舉鋤而歸,過起了與世無爭的耕讀生活。

 至於朱清源兄弟在隱居選址上也蘊涵著大智慧。河陽背靠仙霞嶺餘脈,面臨河陽溪,可以直通金華、嚴州、處州,是一個進退自如的選擇。普通村落風水朝向都是坐北朝南的,而朱清源兄弟精通《周易》,選擇了河陽這樣一個坐西南,朝東北的風水寶地。其後的三四百年裡,河陽朱姓以耕讀傳家,湧現了大批讀書人;重農經商,曾經富甲一方。家族聲望達到了頂峰。

百年八進士 朱元璋賜石「稀罕」

 對於當時朱氏一村僅有區區六十餘人的村莊而言,「百年八進士」的成績實數稀罕。走入古村,八士門街是全村的中軸線,幾百年來是通往永康、麗水的必經之路,街道全長150米,仍舊可見龐大的水系佈局,青磚白瓦窄巷,元、明、清、民國的遺跡和諧地共處一巷,修零碎的老工走街串巷吆喝,老人孩子們拿著壞了的鍋瓢從閣樓裡走出。

 「八士門」是族人為激勵後昆耗巨資修建的,此後,全族娶嫁喪葬全部出入於此,或是哪家中了狀元,「狀元宴」就從街頭擺到街尾。今年三月,「河陽民間非物質遺產文化旅遊節」上,再現了3000人從街頭吃到街尾的「狀元宴」奇觀。

 明洪武年間,時任國子監丞的河陽人朱維嘉,偶與朱元璋言及本族「八進士」,明太祖竟連稱「稀罕」,並賜四不像石「稀罕」一對以示嘉獎。七百年後,眼前的這對石「稀罕」烏青發亮,輪廓模糊,誰曾想到它們曾在明正統年間,被劫掠河陽的土匪們煙熏火燎,族人們抵禦不及,一時血流成渠,積骸成阜。

河陽巨商買下蘇州整條街

 遭此劫難,河陽朱氏仕途一蹶不振。明末清初,河陽儒商登台唱戲。這些耕讀之家出身的年輕人,辦起了竹製土紙作坊,兼做糧食、靛青等生意,業務蔓延蘇杭。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朱虛竹,虛竹公祠便是以他為神主。朱虛竹與胡雪巖是好友,號稱全國第二富,在蘇州買下了整條街。財富向河陽滾滾而來,「河陽幫」與「徽商」一樣名聲響亮。

 宗族觀念根深柢固的河陽人在富庶之後,選擇了傾一切財力建設祠堂廟宇。今天擺在眼前的精美建築群多數為這個時期所建。同春巷竟是三子娶親,僅用一年時間拔地而起的三座十八間莊園。而虛竹公祠耗費石工7.6萬多個,雕刻工6.7萬多個,磚雕樣式72種。

 民謠裡唱著:「有女嫁河陽,賽過做娘娘。」

太平軍來了 日本鬼子來了

 走到答樵路三十二馬頭牆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剛從門口的田間回來,帶領我們參觀他的家,他個頭不高,皮膚黝黑,胳膊上的青筋伏在肌肉上,腳上踏一雙沾滿泥巴的雨靴—他叫朱茂清,今年82歲。

 我們迅速墜入了生者的記憶長河裡。他站在臨路的大門下,門楣上兩百年前書寫的「耕鑿遺風」黑白分明。他指著樟木門上的三個圓洞說,小時候爸爸告訴他,太平軍來時,俘虜了一大批清軍,由於看守有限,就在門上挖出了圓洞,幾個清兵的辮子絞成一股,穿過門洞打個結,就沒有人敢逃跑了。

 公元1862年,太平軍洗劫河陽村,短短一年中,全村就死了三百四十五人。

 步入這座寬敞的十八間莊園,明亮的天井下,幾個村婦老人們坐在正堂裡聽戲,第一進的四面有十八個房間,分別分給了這個宗族的後人們,第二進是過去的伙夫房,第三進是用來養牲畜的。朱茂清老人推開他西廂的房門,又指著門上橄欖狀的洞口,皺起眉頭說:「這是日本鬼子來時用刺刀戳的。那時候我讀小學,鬼子來以後就輟學了。」公元1944年,日軍入河陽村,劫掠搗砸,燒燬住房二十三間,這些場景至今還恐怖地留在那些河陽老人的記憶裡。

 在朱茂清老人的房間裡,朱漆描金拔步大床依然堅固光彩如初,明式條案上疊著一隻寫有「儒宗萬代」的書箱,衣櫥上依稀可見描金的梅蘭竹菊……那個從吳越國掌書記朱清源開始的耕讀之家彷彿從沒有消失。

 河陽人歷代用過的生產工具、明式傢具、筆墨硯台、青田石雕、十里紅稼妝,以及,古代男人的牛皮長靴,小腳女人的「三寸金蓮」,巧婦們細繡的荷包,孩子們的虎頭帽,河陽剪紙等民俗古董,儘管遭受文革時期的洗禮,城市化浪潮的淘洗,如今,蒙受著塵土靜靜地陳列在答樵路「孝子祠」裡,這個河陽村民俗展示館讓人不得不為這座千百年來精神與物質兩富的村莊驚歎。

 河陽古村就像中國浩大歷史裡的一個剖解面,它給你一把放大鏡觀看中國傳統社會的精彩細節。青山綠水裡與世無爭的原生態耕讀人家,徜徉粉牆黛瓦,飛簷高聳,雕樑畫棟的古建築群,那門楹高牆上都滿是文采流風,儒風雅韻。步入文化隧道,讓心靈漫遊在一座古村的史詩裡。

相關新聞
河陽古民居:一個村莊的史詩 (2012-09-30) (圖)
河陽:古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的實驗區 (2012-09-30) (圖)
仙都:走入活著的南宋山水畫 (2012-09-29) (圖)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德清篇 (2012-09-18) (圖)
《德清嫂》一部蘊涵道德基因的東方莎翁劇 (2012-09-18) (圖)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縉雲篇 (2012-08-22) (圖)
浙江婺促會 服務草根文化 傳承「百戲之祖」 (2012-08-22) (圖)
德清篇 (2012-08-15) (圖)
道德大戲《德清嫂》頌大美大愛人間新風 (2012-08-15) (圖)
浙江經濟文化力量桐廬篇 (2012-07-13) (圖)
《新富春山居圖》再繪桐廬美景 (2012-07-13) (圖)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桐廬篇 (2012-07-12) (圖)
瀟灑桐廬《富春山居圖》實景地 (2012-07-12) (圖)
紅燈籠 (2012-07-12) (圖)
瑤琳仙境 (2012-07-12) (圖)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桐廬篇 (2012-07-11) (圖)
富春山在桐廬 (2012-07-11) (圖)
桐君山與放馬洲 (2012-07-11) (圖)
清 乾隆《桐廬縣志》地圖 (2012-07-11) (圖)
有1300年樹齡的蘆茨唐松 (2012-07-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浙江經濟 文化力量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