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2000年來到吳江的太湖之濱,開始興建太湖大學堂。2006年初夏,歷經六年土木,始有規模。他稱:「這裡是風水寶地。」
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屆九旬的南懷瑾在大學堂首次開講,內容是禪修與生命科學。他縱論古今的淵博學識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風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專程從美國、東南亞趕來。「讀中國古典的書,千萬不要以17世紀以後,大家學了一點西洋文化、文字、邏輯的皮毛來看它,那就牛頭不對馬嘴,愈讀愈遠愈糊塗了。」南懷瑾如是說。
對於傳播傳統文化,他想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他說:「我們雖失望,但不能絕望,因為要靠我們這一代,才能使古人長存,使來者繼起。為了挑起這承先啟後的大樑,我們一方面要復興東西方固有文化精華,互相取長補短,作為今天的精神食糧;一方面更應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會,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類文化大劫。」
「凡事我但盡心,成功不必在我」,對於太湖大學堂是否陳義過高,大學堂解釋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論語別裁》轟動兩岸
1971年,南懷瑾受聘於台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真正讓他「大紅大紫」的是一部《論語別裁》。1974年,台灣大陸工作會邀請南懷瑾每周三下午去給他們的員工講《論語》,講稿後來在報紙上連載,南懷瑾「用時代的角度,白話的表達,加以經史的空前方式講《論語》」,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報紙被許多人剪貼成冊,至今還有人保存著完整的剪報。講稿隨後以《論語別裁》為書名出版,引起轟動。
後來,時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副主任的王雷泉到香港拜訪南懷瑾,經他介紹,復旦大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論語別裁》,風靡一時。幾年間,《論語別裁》發行即過百萬,堪稱中國圖書界的一個「神話」。
曾經有大學邀南懷瑾去演講,因擔心人太多造成混亂,南懷瑾一再要求嚴格保密、不作宣傳,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他的名氣和所能形成的感召力,遠遠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