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佳慧(右一)曾經是一位腦癌患者,如今她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一名志願者。 網上圖片
仔細詢問,耐心傾聽,最後總能給病人一個滿意的答覆……醫院導診台前,面對病人,身穿紅色志願者馬甲的佳慧總是帶著淡淡的笑容。誰也想不到,如此樂觀的女生,6年前曾是一位腦癌患者。「我問過我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我想我知道我存在著的價值,我來做志願者,就是因為我想幫助別人,也想在我的生命裡留下印記。」 ■新民網
這個女孩叫佳慧,從出生、上學到走上社會,和很多「80後」同齡人一樣,一家人生活得很平靜。而這個家庭的寧靜,卻在2006年被打破。腦部腫瘤,性質惡劣,種類罕見,全世界不超過50例,還有三個月生命—那一年,面對這樣的檢查結果,佳慧父母猶如受了當頭一棒,癱坐在醫生面前。
因禍得福 家庭愈加融洽
手術前,父母一直向女兒隱瞞著真實病情,為此還看過心理醫生。三天內做了兩次手術,取掉了巴掌大小一塊頭蓋骨,佳慧說,她對這一切的記憶都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的,所以,她不害怕。手術後,處於康復期的佳慧了解了病情,看了一些醫學書,這才感覺到隱隱的後怕。怕「要是我走了,爸媽怎麼辦?」
回首過去的十年,在佳慧媽媽看來,女兒生病對於這個三口之家來說,是一個轉折,「我們彼此更了解、更理解、更融洽,也算『因禍得福』吧。」
為了照顧佳慧,媽媽提早退休,手術後的5年中幾乎每天24小時守候在女兒身邊。一封來自遠方的感謝信,讓媽媽知道,佳慧參加過志願活動,還曾給3名偏遠地區的學生捐助過學雜費。「女兒有這樣一份心,我也很高興。」
他們的笑容證我存在
這麼多年過去,佳慧開朗樂觀的性格沒有因為生病而改變,因為感謝父母,反而變得更替父母著想,盡量不把負面情緒帶給父母。如今,5年復發期過去了,佳慧和父母感到幸運的同時,也鬆了一口氣。一家人的生活逐漸走上了正軌,媽媽返回了工作崗位。
今年5月,佳慧申請加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志願者團隊,如今已經志願服務了百餘個小時。社工部、醫院裡不少醫護人員都很喜歡佳慧,喜歡佳慧的笑容,透著樂觀和自信。
「我盡力去幫助別人,他們臉上的笑容證明我曾經存在過。」佳慧想通過工作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最近,在當局的幫助下,佳慧找到了一份旅行社前台諮詢的工作,長假後正式上崗。一個全新的開始,將點燃佳慧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