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戲曲與宗教的關係,談到遠古已有神鬼之說,《山海經》中便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等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又相信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等神山,藏有仙人及不死之藥,並出現了許多追求不死成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漢時期十分活躍。東漢末年,張道陵在四川自稱得太上老君(即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創立了天師道,因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俗稱「五斗米道」。在中原地區,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舉行反抗東漢王朝。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使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的教團。後來,張角的道團被鎮壓,其餘眾逐漸融入天師道;張道陵的孫張魯盤踞漢中多年,後歸順朝廷,漢朝封他做閬中侯。「五斗米道」在地理和政治的優越,使它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當時道教天師實際上是地方的統治者,因此在建立組織制度時,自自然然會選擇朝廷的官階制度,並承襲「隆禮」的風尚,以禮和樂強化宗教的「齋醮科儀」,道教的祭祀鬼神儀式隨著道教的傳播,成為民間敬天侍鬼祭祖的典範。道教一如其他宗教,也期望建立自身的「道統」,所以奉老子為始祖,把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作為道教重要經典;同時也把堯、舜、禹等遠古傳說人物「神化」,變成神仙人物,他們的故事變成民間傳說,到了宋、元兩代更被吸納成為戲曲的題材。 ■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