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可能是個巧合—美國在奧巴馬和羅姆尼間做出選擇的數日後,中國也將向外界展示它的新一屆最高領導層。美中兩國領導人的換屆時點都提醒人們,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將給未來數十年裡的國際秩序帶來深遠影響。這兩個國家將是互為競爭對手還是彼此為敵?
在華盛頓,官員們在談論中國外交政策中的三派觀點。第一派觀點是鄧小平「中國應韜光養晦」的訓誡——這條原則使得鴿派和鷹派達成了巧妙的妥協。鴿派得到了關於外交衝突不會妨礙國內發展的保證;鷹派則由此相信,當中國變得足夠強大時,屬於自己的時刻就會到來。
第二派觀點認為,即使中國實力變強大了,與美國發生衝突對中國也幾乎沒有任何好處:互相依存是中美兩國政治與經濟生活的現實。第三派觀點則指出,中國已經蒙受了足夠多的屈辱,在國際事務中恢復自身應有身份和地位的時機已經成熟。
中國官員一直高度重視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暴露出的問題。一些人認為,美國即將迎來一輪不可阻擋的衰落,另一些人對此則沒有那麼肯定。美國仍擁有許多優勢,從人口結構、經濟活力、地緣環境到科技實力。
中國無法再指望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中國的人口趨於老齡化,工資水平日趨上升,勞動者也不再那麼聽話——合同製造商富士康旗下工廠近期發生的騷亂就已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可以合乎情理地認為更加果敢的中國預示著危險,那麼美國是否會採取什麼措施來影響中國、使其從零和思維轉向大國政治?美國總統選舉活動中出現的言論,根本無助於提振人們對美中關係的信心。奧巴馬承諾要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加以限制;羅姆尼則有意宣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奧巴馬將「重心」轉向亞洲的舉措已在北京引發了反衝。但是,近期海上爭端驟然惡化並不全是中國的錯。美國的回歸為中國的某些鄰國壯了膽。對這些爭端來說,不存在什麼快速解決辦法,因為這些爭端的根源既涉及歷史因素,又涉及未來自然資源的佔有。現在需要的是建立一個新的「現狀」,東亞上演軍備競賽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菲利普.斯蒂芬斯 英國《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