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新型纖維紗線產品開發基地」經綸紡織,工人在車間工作。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隨著全球經濟步入低速調整期,觀察家們認為,中國作為最大且增速最快的新興經濟體未來將面臨日趨複雜的外部環境,只有更加注重內部制度建設和創新,才能兼顧經濟轉型和穩步增長的雙重目標,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人們對即將於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的期待。
國內一些專家和學者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既有保增長的近憂,又有調結構的遠慮,要兼顧長短期目標,必須通過破除機制上的障礙深化改革開放,通過創新來發掘制度紅利。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指出,要增強中國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就必須擴大內需,發揮出口、投資與消費「三駕馬車」對經濟的協調驅動。
他說,這意味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須盡快破題,同時,需要加大以改善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大幅提高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數量和品質,這樣才能有效刺激國內民眾的消費需求,改善消費預期和消費環境。
中國投資未過度 但效率不高
在經濟平穩運行不利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國多省區市相繼發佈經濟振興計劃,累計投資規模超過7萬億元。持謹慎態度的人們擔心以投資刺激GDP增長的習慣性對策會使中國陷入「重複建設」的危險,加重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加劇中國經濟轉型的難度。
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中國的投資並未過度,短期來看投資依然是保穩定、保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問題是投資效率不高,而解決方案同樣需要依靠制度建設,主要是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破除壟斷,引導和擴大社會資本的投入。
國務院8月下旬還批准廣東省「十二五」時期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希望以此為突破口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未來十年 須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遲福林認為,只有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服務性政府才能建立,才能處理好地方與中央,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優化權力結構,提高政府效率,從制度上保障市場優先和社會自治。
一些學者認為,未來十年是中國由工業化中期向後期的過渡階段,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推動工業的轉型升級,這樣才能變中國為「製造強國」,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培育新優勢,確保出口穩定增長。
在科技體制改革領域,中國今後採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深化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為轉變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已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視為「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並將重點放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上面。
遲福林說,綠色增長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未來還應該推進環境產權制度改革、資源價格改革,轉變政府發展理念,以更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機制建設把「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