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交會二期,出口企業反映部分境外採購商只問價不下單。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叢書、古寧 廣州報道)112屆廣交會前兩期到會客商減,訂單下滑。廣州社科院專家彭澎在分析背後成因時表示,廣交會二期以禮品、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展商對於價格更為敏感。加上當前歐洲整體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並可能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危機沒有消退,中國出口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銷售估計還會下滑。」所以,採購商們更趨謹慎,傾向於分批購買,「經濟危機時期,誰都不敢冒險」。
彭澎認為,「這幾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非常快,供應商一直努力壓縮成本,但價格談不攏的越來越多。加上美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採購商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尋找合適產品,導致中國商品不再是搶手貨。」雖然今年9月中國出口的數量和金額有所上升,但企業的經營困難並沒有減輕,早早完成「短單」、「散單」的出口企業,只有通過停工停薪,以待明年「東山再起」。
網絡下單興 傳統採購式微
但是對於今年廣交會參展人數的下滑,彭澎認為,一方面是由於外貿出口形勢不見好轉,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傳統的內地企業搭台唱戲、國際採購商下訂單的交易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他認為,隨著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的興起,以布展為主的傳統採購交易平台漸漸發生了功能與角色的轉變,「網絡交易平台誕生以後,熟門熟路的國外採購商可以通過網絡對接企業完成交易。此外,差旅、住宿、搭台費用的逐年提高,也使企業為縮減開支,而更願意通過網絡進行交易」。而在全球經濟不景的背景下,廣交會承擔的角色也可能從以往的下訂單有所轉變,轉變為產品和技術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