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蒙古大盛魁總號是以國際文化交融、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和復興茶葉之路商道誠信為目的的「複合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將定期為群眾舉辦百姓戲台、書畫沙龍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新華社
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實現了經濟實力騰飛、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同時,卻在攸關核心價值體系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建設上,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方面,其發展現狀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不相稱、在對外文化輸出上處於「文化赤字」狀態;另一方面,文化也沒有發揮足夠的道德育民作用,未能遏止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官員腐敗、行業誠信不足、假冒偽劣橫行、核心價值觀迷失等亂象。此間北京專家指出,經濟實力增強而文化軟實力滯後的現狀,已經引起執政黨的高度重視。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從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再到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目標,顯示中央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專家認為,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料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根據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等國情條件,制定更加具體有效的方針措施,進一步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加速「文化強國」的建設進程,打造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
創新文化產品 構建核心價值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陳少峰對本報指出,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就進入改革開放的歷程,三十多年來,大刀闊斧的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奇跡,但是國家的發展需要全面進步,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各項文化事業的滯後與經濟發展嚴重不匹配。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軟實力仍然偏弱。此外,整個社會道德滑坡嚴重,誠信不足,官員腐敗現象蔓延,這也與中國的文化事業沒有充分發揮育民作用有關。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也認為,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就,著名作家莫言今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中國社會文化幾十年來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但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中國文化產品的創新能力還不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在建設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剛剛起步,還沒有構建起一個既有中國特色、又能夠被全世界接受的核心價值體系,這些都是建設文化強國面臨的挑戰。
重視文化建設 深化戰略布局
他說,與以往中央領導集體一樣,本屆執政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並圍繞「文化發展」這一主題,不斷深化戰略佈局。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009年,國家出台《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2月初,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幹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講話,提出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同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舉行第22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後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在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引人注目地將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定位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文件,並首次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目標。以上重大政策性動向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充分顯示執政黨中央對文化建設重要意義和作用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張曉明認為,在中央主導下,當前,各項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順利開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公共文化設施的公益屬性日益彰顯,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即將召開的十八大,正值「十二五」轉型發展關鍵期,有理由相信,中央將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根據國情制定更加具體有效的方針措施,通過進一步深入文化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文化」強國的轉型,增強與經濟大國相匹配的綜合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