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長津」資查上限 明年增至19.2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13]     我要評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將於本周五再舉行會議,繼續審議長者生活津貼計劃的撥款申請。就多個政黨及政團多次要求當局考慮提高合資格長者的資產審查上限,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在出席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計劃的資產上限並非一成不變,指因為受綜合物價指數上升的影響,明年3月的資產上限,就會由目前建議的18.6萬元增加至19.2萬元。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昨日騰出一節會議時段,再次就「長津」聽取團體的意見。不過,在要求出席的4個團體中,最後只有2個團體到場發表意見。

 清潔服務業職工會代表在會上稱,基層打工仔普遍反對當局設立資產審查限制,並認為將資產上限定於18.6萬元非常苛刻,又舉例指,一名清潔工人在65歲退休時,倘其資產只有18.6萬元,一旦活到80歲,則該名工人在退休後的15年內,每日的使費平均只有24元:「每天24元,長者要如何應付生活和醫療開支?」「元朗之友」代表則稱,當局將原計劃的「特惠生果金」,變成需要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是在誤導市民,令他們「空歡喜一場」。

張建宗:隨物價調整

 張建宗在回應時重申,長者生活津貼計劃旨在於綜援與生果金之間,為有需要的長者設立多一重保障,故有需要通過資產及入息上限,識別有需要的長者以提供針對性的支援,又強調有關資產入息上限並非一成不變,會按照綜合物價指數而調整,而在長者生活津貼計劃實施1年後,當局會就計劃向立法會匯報,重申當務之急,是立法會財委會月內可批准撥款,令40萬長者及早受惠。

 勞工及福利局在昨日向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提交的補充文件指,按照行政長官參選政綱所述,長者生活津貼初始金額定為每月2,200元,而為維持該津貼的購買力,金額將根據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每年調整,即採用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和綜援標準金額的既定調整機制。同時,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及資產限額也會根據既定機制每年調整。

津貼金額每年檢討

 文件續指,長者生活津貼金額一般應連同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和綜援標準金額,根據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每年調整1次,但長者生活津貼最快要到明年3月推出,故有關的初始金額不會在2013年2月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和綜援標準金額調整時同時作出調整。當長者生活津貼金額在2014年2月作第一次調整時,該調整會顧及自生效日期起計的物價變動。其後,各項計劃的調整周期將會一致。

不設限將年耗百億

 當局又在文件中重申,倘所有年滿70歲的申請人不需設經濟狀況的限額,政府首年全年的額外開支,預計會由目前計劃的約62億元增加37億元至接近100億元;倘所有年滿65歲的申請人也不需設經濟狀況的限額,則額外的開支更會增至約136億元。隨著高齡人口持續增加,日後的經常開支增長更會遠遠多於此數,屆時可能會令政府為應付人口高齡化的其他開支,包括與福利有關的開支受壓,故當局須設有入息及資產規定的客觀機制,以識別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及確保有限的政府資源能聚焦幫助他們。

相關新聞
中聯辦為推進「一國兩制」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2012-11-13)
「長津」資查上限 明年增至19.2萬 (2012-11-13)
胡漢清向李慧玲發律師信 (2012-11-13)
林淑儀:工聯立場待議 (2012-11-13)
江丙坤:梁振英有意訪台 (2012-11-13)
立會邀梁愛詩論司法 (2012-11-13)
范太:傳「換馬」無理由 (2012-11-13)
交換意見 (2012-11-13) (圖)
指點江山:中央對港政策根本宗旨 蘊含民族復興戰略思考 (2012-11-12) (圖)
議員拉布阻「長津」當局促周五「加會」 (2012-11-12) (圖)
港加簽稅務協定 強化經貿連繫 (2012-11-12) (圖)
特首買花 (2012-11-12) (圖)
助基層改善居所 「關愛」津貼月底發 (2012-11-12)
阿涂插人力社民連「對人不對事」 (2012-11-12)
計佑銘: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2-11-09) (圖)
長毛拉布阻表決 11月長津凍過水 (2012-11-09)
各黨派投票取向 (2012-11-09)
葉國謙:無「拉布」就無「剪布」 (2012-11-09)
佳叔籲政策委員挺身爭民意 (2012-11-09)
辦事神速:鄧家彪旺角開議辦方便工友 (2012-11-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