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郭沫若故居後花園
沫若文化就是「郭沫若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與郭沫若有關的文化遺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郭沫若創造的文化作品;二是以郭沫若人生歷程為內容留下的文化遺存;三是研究郭沫若的學術成果和運用郭沫若作品實施再創作的文藝作品。
一、沫若文化的豐富內涵
郭沫若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郭沫若一生的經歷,其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價值,需要不斷挖掘;郭沫若身上體現的情懷和精神,是建造新時期文明、道德、思想家園的寶貴財富,是文化強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效祖國、愛國愛民。郭沫若一生始終將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早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活動,建立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他冒著生命危險,拋妻別子回到祖國,創辦《救亡日報》。他的文藝作品充滿了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情,詩集《女神》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呼喚著祖國在革命大潮中的新生,《屈原》、《虎符》、《孔雀膽》和《甲申三百年祭》等作品,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追求真理、開拓創造。郭沫若在對待文化問題上有博大的胸懷,他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又反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他主張吸收異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借石他山」,賦予「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他的文化風格是多變的,他積極吸收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並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氣派。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郭沫若是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奠基人、培養科技人才的好導師。他參與制定關於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方針和任務,組建中國科學院,創建中國科技大學。早在1949年11月他就提出:「提高發展生產需要技術科學、自然科學。現在人才太少,我們得趕快訓練大批人才,掌握住進步的技術以達到發展生產的目的。」他不斷呼籲社會重視科學技術,提出「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需要科學技術」的著名論點,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更必須有近代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援」。他熱忱號召「向科學技術進軍」、「攻佔科學堡壘」,「大力發展尖端科學技術」。
博採眾長、勤奮耕耘。郭沫若之所以能夠成為卓越的文化戰士,傑出的學者、著名的文學家,除了時代賦予的社會環境條件、青少年時代打下的深厚學識功底,博採眾長,善於吸收和融會貫通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接觸到西方各種流派的文化,他精通日語、德語、英語,為直接學習先進文化、萃取精華提供了條件,他翻譯的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就有300萬字之多。
二、樂山弘揚沫若文化的優勢
郭沫若是在樂山美麗的自然山水與深厚的文化積澱中孕育成長的,他的性格、才能、成就以及一生的追求,都打上了樂山的印記,沫若文化是樂山獨有的特色文化資源。
(一)人文資源及郭沫若文化創造是文化強市建設的源頭活水。樂山作為郭沫若獲得生命和人生第一縷智慧之光的地方,「名人舊居」和少年行跡這一文化資源是獨一無二的。從這裡,人們可以了解到郭沫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考察他接受教育、奠定知識結構和思想基礎的環境,為紀念郭沫若樂山精心打造的音樂劇《沫若少年》,就是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他這一時期生活經歷的作品;郭沫若的很多作品都表現了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如他的自傳《我的童年》中,就有大量描寫故鄉樂山風土人情的內容,這些內容在文化強市建設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情景重現,來吸引喜愛和研究郭沫若的人們。
(二)從事沫若文化研究的隊伍和研究活動是文化強市建設的驅動力量。在沫若文化研究和開發應用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郭沫若研究隊伍,這支隊伍廣泛吸納了國內外各領域、各層次的人才,這支隊伍既是沫若文化研究的主力軍,也是文化強市建設的骨幹力量。在文化強市建設中,將發揮重要的方面軍的作用。沫若文化研究活動的開展,形成了省、市、區三級區域文化建設與學術活動互動共促的良性循環機制,開通了文化強市建設「招才進寶」的「高速公路」。
(三)對沫若文化多個層面的推廣應用是文化強市建設的發展路徑。樂山在郭沫若與傳統文化、郭沫若與區域文化、郭沫若與旅遊文化、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方面,顯示與眾不同的特色。首先,將郭沫若的文化遺產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各項推廣活動,從而把一般學術研究和文化開發較好地結合了起來;其次,是以主辦或聯辦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實現了高校、學術團體、地方政府互動合作,提升了地方文化的水平和實力;第三個方面是加強與國內外社會各界的聯繫與合作,提高了樂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將沫若文化貫穿文化強市建設的全過程
2012年4月,樂山作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決定》,對打造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樂山名人文化品牌進行了精心部署,弘揚沫若文化,將會貫穿到樂山文化強市建設的全過程。
(一)不斷增添沫若文化傳承方式。根據時代發展尤其是人們欣賞方式的變化,不斷改進方式方法,是有效傳承沫若文化的內在要求。一是資源整合,整合沙灣郭沫若故居和新建成的郭沫若紀念館的資源,用實物、實景、圖片等多種形式,豐富展覽和陳設內容,使人們更加全面了解郭沫若生平、事跡、成就,匯聚人氣、吸引人心。二是情景再現,把沫若文化與樂山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飲食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等有機結合起來,助推樂山文化和旅遊發展。三是網絡傳播,對已經開發出來的沫若文化資源進行信息化處理,以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沫若文化軟性產品的開發,以此加大沫若文化開發、傳播的速度和規模。
(二)大力挖掘沫若文化資源。沫若文化作為樂山獨有的特色文化資源,在開發、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一是藝術再現郭沫若成長歷程。結合當下的傳播形式和人們的文化消費心理,實施再創作,不斷推出有影響力的作品。二是開拓郭沫若優秀文化作品傳播新途徑。把沫若文藝作品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製作成網絡視頻、網絡書籍,既能有效弘揚沫若文化,也可以產生較大經濟價值。三是中外郭沫若文化研究成果推廣,以新的觀念和新的視野,催生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力爭有新的發現,新的創見,引發新的思考,形成新的熱潮。
(三)大力運用沫若文化成果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樂山正著力開啟把「沫若文化」轉化為文化強市建設具體實踐的新階段。目前,已投資2億元實施沙灣沫若文化廣場、濱河路文化長廊建設等40多個項目,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已投資1億多元,建設沙灣郭沫若紀念館、沫若文化苑、文昌巷民俗文化商業街。樂山設立了文化文物專項資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和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市內文化單位與省內外、境外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吸引文化名家來樂山發展,加快推進「沫若文旅產業園區」建設。
(四)持續擴大沫若文化影響。「走出去引進來」,不斷提升沫若文化影響力。一是學術研討。推動郭沫若學術研討成為文化強市建設的重大活動項目,在北京郭沫若故居、日本市川市之間形成互動,5年舉辦一次研討。發揮「郭沫若文藝獎」、「樂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對優秀研究成果和文化產品進行表彰獎勵。二是文藝活動。不斷推出與沫若作品和人生經歷相關的精品力作,引發各方關注。2012年11月,在北京和樂山巡迴舉辦「紀念郭沫若誕辰120周年書畫展」,推出大型勵志音樂兒童劇《沫若少年》並適時在全省乃至全國巡演。三是推廣普及。組織社科專家精心編纂郭沫若文化科普讀本《文壇巨匠郭沫若》,在青少年中開展「沫若文化伴我成長」主題系列實踐活動,讓沫若家鄉的孩子走近郭沫若。由郭沫若研究專家編撰的《郭沫若研究文獻匯要(1920—2008)》等讀物的出版也將進一步推動沫若文化的推廣與普及。
|